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2018-01-22李少杰
李少杰
我记忆中的汕大却总是图书馆门前的那组雕塑和桑浦山下的那方水库。当我站在水库边上看着烟光凝与暮山紫,回想起那些年那些可爱的人,还有那些热烈的争论,便仿佛昨日重现,一切仍然真实而鲜活,离开多年却丝毫不觉生疏。
周末加完班大脑有些空洞,回家路上看到微信里别人发给我一篇文章,作者是汕头大学一名在校生,就选课制度改革而对学校的做法发表了一些意见。文字没有流于激愤,思路清晰,用词不卑不亢表现得有理有据。第二天,学校便对这些质疑做出回应,同样用数据说话,简洁明了,没有威权话语,没有虚与委蛇。这一来一回似乎让我又想起了曾经在那里读书的三年是怎样的自由时光,想起那里的学生是如何的自强、自信,也想起了那句汕大箴言——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在汕头大学图书馆门前竖立着一组雕像,由一大一小两个雕像组成。小雕像是一个器宇轩昂的人,仰视着旁边的大雕像。大雕像由數不清的小人构成一个巨大的人,指向下面的小雕像。这组作品由英国艺术家Zadok Ben-David创作,命名为“Looking up,Looking down”,中文译名便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何为“自我”?何为“无我”?这两个问题从汕大学生踏进校门便摆在眼前,开启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也开启了他们一生的求索。当身处校园时,建立实在可感的自我,就像那尊小雕像,虽然渺小却并不卑微,对世界保持好奇又不畏惧,面对权威敢质疑,面对未来有自信。走出校园后的方向便是那尊大的雕像,那些构成大雕像的无数小人便是世界,只有走进那个世界,把个体与“世界”这个整体相连,人才能定位自己,才能体现价值,然后完成形而上的那个“我”。而那时的“我”依然时时指向自我,不忘本真,不会迷失。
很多来到汕大的人都会到图书馆门前,和“建立自我,追求无我”这组雕像合影留念,校园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建筑和雕塑,每逢汕大开放日都会成为宾客们合影的绝佳背景。毕竟这所学校有着“中国高校建筑之花”的美誉。然而,景只是景,物只是物,没有人和思考,它们也只是背景,只是一些冰冷的存在。成为汕大人,在这里生活、成长,与这里的人和景朝夕相处,并像王阳明“格竹”一样去思考、去体会,才能从外部的审美进入这所学校的心灵,体会“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成为精神上的汕大人。
在汕大别有一处神奇的所在,就是校园西北角桑浦山下的那方水库。在写毕业论文的日子里,每当我思路打结、抓耳挠腮时,就会合起电脑,抓起钓鱼竿,跑到水库去钓鱼。有时呆坐半晌渔获可怜,却心境怡然,自得其乐。
水库也是我三年读研生活里的另一处课堂。在水库边与老师和同学举行的无数次烧烤聚会,成为我理解世界和发现自我的开始。如何去感受文学?怎样用人道主义去看待世界?何为伦理生活的最高法则?这些话题在每一次的烧烤聚会上成为我们争论的焦点,也成为我们三年里走向自觉和自知的向导。工作后的时间里很难再有机会和一群人讨论这些看上去不那么“实用”的话题,但是它们却像夜空中的北极星,为我指向一个清晰的方向而不偏航。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汕头大学有很多颇具匠心的大楼,也有很多现代感十足的雕塑和让人费解的涂鸦,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我生命中的“大师”。他们或是老师,在学术上有坚守,在人格上有魅力;或是同学,给我启发,给我感动。在汕大的角角落落,我们阐述、倾听、争论、达成共识,带给我的冲击和思考成为我人生的第二次启蒙。是这些人和这些争论让那些大楼和雕塑在我内心扎根,让那些时间和空间变得有意义,让汕大成为真正的“大学”。
毕业后的这些年里,我不时还会回到那里。几年时间,校园多了很多新的楼宇和雕塑,其中不乏国际著名设计师的作品,但我记忆中的汕大却总是图书馆门前的那组雕塑和桑浦山下的那方水库。当我站在水库边上看着烟光凝与暮山紫,回想起那些年那些可爱的人,还有那些热烈的争论,便仿佛昨日重现,一切仍然真实而鲜活,离开多年却丝毫不觉生疏。
汕大很年轻,它的历史甚至不比许多二三线城市的大学可以追溯年代的零头更多,也没有背靠一线城市可以获取的各种资源,但是汕大人却始终有一种骄傲,那便是对自我的坚守,对无我的追求。不从众,不自卑,敢质疑,敢发声,这样的信念让汕大成为了汕大。这些年很多人说汕大在变化,我毕业许久,不知详情。但是当我看到微信上那个学生的文字,我知道,“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汕大灵魂依然在那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