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瓶颈初析
2018-01-22孙丹谷得龙
孙丹 谷得龙
摘 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作为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各级知识产权及教育主管部门、全国中小学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重视。各地的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工作虽各具特色,但因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导致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以武汉地区中小学知识产权素质教育为例,分析问题原因,找出瓶颈,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知识产权;教育;瓶颈
知识产权教育工作现状
起步较早
武汉市中小学知识产权素质教育起步较早,早在2002年,武漢市知识产权局就创新工作思路,联合市教育局、市工商局、市版权局、市科协等单位,探索和实践中小学知识产权素质教育模式。通过在全市中小学创建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示范学校,以点带面,带动武汉市中小学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先后培育市级“知识产权素质教育试点学校”50所,认定市级“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示范学校”20所,并分别给予相应的配套建设资金。
课程设置初具雏形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探索中小学知识产权及创新教育课程设置,尤其是在全市中小学争创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过程中,相关部门提出明确要求:“在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及高中一年级的校本课程中安排知识产权素质教育活动,每学期不少于4学时”。在实践中也涌现出像东西湖区吴家山三中、武汉市六中编著的《快乐创造发明》校本教材以及华师一附中万新华老师主编的《创新发明实用教程》校本课程,也有部分学校采用了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著的《中小学生发明创造与知识产权》教材,基本形成了知识产权教育有课程、有教材的教学模式。
教育形式多样化
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武汉科技馆、吴家山三中、武汉市第十一中学建立了青少年知识产权教育基地,并建立了中小学知识产权素质教育辅导员工作机制。2008年,武汉市知识产权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聘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业的50名研究生,作为全市50家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工作学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校外辅导员,该举措有效促进了武汉地区的知识产权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重活动开展,轻意识培养
目前,武汉市范围内开展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的学校很多,但普遍以开展“无线电社团”“机器人社团”“创客社团”等社团活动以及科普知识竞猜、3D打印、无人驾驶汽车等创新活动为主,并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重视相关创新成果注册、申请商标、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但对系统性、全面性的知识产权教育,尤其是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意识的培养不够。有些学校认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即是知识产权素质教育,这种误区在武汉地区普遍存在。
师资培养和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目前,武汉地区的知识产权素质教育教师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且基本由科技教师兼任,但科技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缺乏专业性的知识产权教育相关知识。另外,仅有部分学校有自己的固定教材,其大范围推广还存在一定困难。大部分学校的知识产权教育还依赖于邀请专家、学者、院士做知识产权的相关专题报告或讲座,课程和教材的设置还缺乏系统性。
缺乏资金支持
国家、省、市三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被认定的知识产权素质教育试点学校有配套资金支持,但仅是对试点学校进行资金支持,而试点学校数量有限,其他大部分学校很难获得资金支持。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专业的师资培养和系统的课程设置很难开展。
解决方案
经过对武汉地区中小学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现状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制约该地区知识产权素质工作开展的瓶颈主要在资金支持、师资培养和课程设置环节。鉴于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相关措施也可供全国其他城市借鉴参考。
设立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专项资金
支持示范学校创建、教育平台建设、学生授权专利资助等工作。同时,探索成立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基金,鼓励和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基金建设,做好资金筹措、基金使用与管理,尝试探索社会资金支持与中小学校科技创新成果互动的资金投入与成果共享模式。
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
建立知识产权教育专家库,为知识产权教师开展教学咨询和指导工作;探索建立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专职(兼职)教师职称晋升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教师的激励力度;鼓励学校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增加知识产权教育专职(兼职)师资力量。
开发系统的教育课程
在现有知识产权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全市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课程设置,系统性地研究和开发教育课程,对有借鉴意义的课程和教材,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
【参考文献】
[1]胡神松.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孙玉蓉.我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