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2018-01-22刘爽
刘爽
摘 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在求职时明显缺乏自信,没有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对自身的职业方向模糊不清。教练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技术,其主要是以挖掘受训者潜在才能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强化受训者综合能力的一种办法,在培训员工与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将该技术引入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之中,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关键词:教练技术;大学生;职业教育
教练技术的定义
教练技术一词最早来自体育教练,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位美国网球教练能够让一个从未打过网球的人在短短二十分钟内熟练地打网球,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美国部分著名企业高管当时出于好奇心,聘请了这位教练培训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将其教练方式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自此,教练技术便应运而生,其在美国的通用电器、福特、IBM以及卡特彼勒等知名大型企业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与应用,且效果显著。
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体验式教学,强化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
在教练技术应用于大学生职业教育期间,其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教练可合理设计编排职业教育的活动项目,使其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明确职业目标,了解职业环境,参与训练的大学生以亲身体验,从中体会项目的成败,结束之后与其他受训者交流经验,再由教练予以归纳总结,将得出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普及,以此来降低类似项目环境下受训者今后出错的概率。
以体验成就感的方式帮助受训者树立信心,开发其潜在才能
绝大多数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就业找工作的时候,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没有掌握自身的能力特点,导致自身勇气与信心不足,造成不少学生逃避就业。实际上,信心离不开一个人的成就感体验,而这需要其以自己的努力去实现预期目标。教练在开展培训项目的过程中,利用教练技术让受训者发现其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一些看似很难完成的任务,从而产生成就感,树立信心,迸发出更多的潜能。
强化职业教育课程与实际就业环境之间的关联性
体验式教育课程在设计上有效地结合了实际就业环境,以模拟真实环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职业兴趣、明确职业目标。除此之外,通过系统的体验式培训,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发展路径,避免其在择业时出现盲目从众的心理,更好地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的实践
课程设计
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涉及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明确课程目标;二是选择并安排课程项目;三是导入课程;四是结束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需要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的预期效果,进而对课程项目的时间与顺序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是确保体验课程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导入好的课程可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打破教练者与受训者之间的障碍,帮助受训者更快接受教练的指导,清楚课程的体验流程;而課程结束这一环节更是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有助于学员巩固整个课程且进行有效的思考,这对实现预期的项目效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项目开发
职业教育课程的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项目的质量。因此,在开发并设计项目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以下四个特性:一是针对性;二是实践性;三是安全性;四是可操作性。其中,针对性指的是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职业方向需求来完成项目的设计。在开展培训课的时候,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大学生个性特征差异及现实状况,有效地设计课程项目。实践性则是指在设计项目时,要尽量考虑到受训者的参与积极性,围绕其实践体验展开相应的课程,讲授课程时间不宜过长,要彰显出体验式课程的特点。
项目操作
项目的操作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共同构成:一是布置项目场地;二是引导项目;三是介绍项目;四是监控项目;五是分享并总结项目经验。在正式开始课程前,需要结合课程及项目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场地,并对其进行器材及场景的布置,提前判断项目开展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项目的前期引导指的是结合环境与受训学员的情况提前为项目的介绍打基础,起到烘托的效果。在介绍项目的时候,作为教练的教师需要明确介绍项目的名称、任务及规则等,帮助受训者以较快的速度明确各种事项。项目监控需要教练者做到以下三件事:第一,观察受训学员在项目中的表现,且如实记录;第二,时刻提醒受训学员不要违反项目规定;第三,避免项目完成期间出现意外事件。在分享项目经验的环节中,学员要由教练引导,进一步回顾项目表现,就教练者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与交流,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由教练者完成归纳与总结,且将问题延伸至现实环境中予以分析与改进。
结语
总之,在职业教育中引入教练技术,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人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此项目促进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提升职业能力的自我意识,从而不断掌控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欧阳彦琨.教练技术在大学生生涯指导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