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才供需对接 开辟产教融合新路径
2018-01-22杨光
杨光
软件人才培养供给侧和软件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办好第八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大赛赛题征集启动会于2018年11月9日下午在工信部万寿路27号院召开。工信部信软司软件产业处调研员傅永宝、大赛组委会秘书处秘书长宋波出席会议并讲话,近30家企业代表参加此次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既有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东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联达股份有限公司、红帽中国等从事软件研发的企业,又有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北京京东科技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等互联网企业,还有创泽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融信数联科技有限公司等从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研发的企业。
紧扣产业热点
抽象技术难点
傅永宝对各位企业参会代表表示欢迎。他指出,大赛首开工信部、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两部一省共同举办大赛的先河。七年来大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对软件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傅永宝期望大赛能够越办越好,无论是参与企业范围、赛题设置还是大赛的组织,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迈上新台阶。
宋波代表大赛组委会主办方介绍了大赛的背景、办赛宗旨、取得的成果,还介绍了第八届大赛的安排。她对多年来一直支持大赛的企业表示感谢,同时期望更多的企业能参与到大赛中,积极提交赛题,献计献策,共同努力,把大赛办成中国软件产业最具影响力的赛事。
北航软件学院教授邵兵介绍了第八届大赛赛题出题要求,并对出题企业提出几点建议:第一,企业所出的赛题要紧紧围绕“软件”这一主题,选题方向要贴近技术前沿,最好能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联网、物联网等产业热点设计赛题。第二,题目应难易结合,避免同质化,更要避免两级分化。赛题出得过于难,会让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扩大参赛学生的范围;太简单则不利于优秀的作品和选手脱颖而出。特别是本科组赛题和高职组赛题,难度区分要明显。本科组赛题的考察重点,可以稍微偏重对学术原理的运用和学术问题的研究;高职组赛题则可以侧重对技术问题的解决。第三,对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的阐释要明确,这样利于后期赛题的评审。赛题应尽可能鼓励学生运用开源软件,偏重软件设计,如需硬件投资,最好出题企业能提供,或者学生花少量资金就能解决。第四,赛题应是企业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的抽象提升,而不是把问题原封不动当成题目提交,更不能借出题之机推销产品。第五,要有明确的测试数据。这样后期评审才会更加客观。邵兵说:“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题目要想新颖的确有难度,需要出题企业在贴近行业发展和聚焦技术难点的基础上,多花费些心思、多下点功夫设计题目。期望企业出题专家能继续拓宽出题思路,丰富赛题领域,进一步提升大赛影响力。”
大赛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高,“北航软件学院本科生巩毅琛因为获得第六届大赛特等奖,获得保研资格到清华攻读博士学位。这是高校对大赛的影响力和高度认可的最佳佐证。”邵兵总结道。
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自由交流环节,企业代表踊跃发言。就大赛出题方向、赛题设置、赛题评判等问题提出建议。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邹国强,连续两年参加大赛的出题工作,并为参赛学生答疑。他建议赛题聚焦安全可靠CPU替代,并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行业热点,引导学生更多地为信息系统国产化替代贡献力量。
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人工智能产品部总经理季旭建议,适当增加人工智能题目的占比。同时出题时要注意,赛题不但是对技术难点的提练,更要有应用的场景。他认为应当把赛题按照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行业热点进行分类,以方便学生选择赛题和后期评审,这样有利促进大赛评审的公平和公正。
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培训专家李兰柱认为,应多从参赛作品具有的应用价值和产生的社会效应两方面来评价作品的价值,而设计参赛作品时编程的工作量仅仅是评定作品优劣的参考之一。就作品而言,呈现的结果重于研发的过程。
会议结束前,傅永宝做总结发言。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请各位参会代表与企业领导及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第二,本着自愿原则,期望有意向的企业能积极加入到大赛中,共同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第三,不仅要继续办好大赛,更要办出成效、办出特色、办出亮点;赛题设置要兼顾专业性和科学性,以保障大赛的公平、公开、公正。他期望企业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并多为大赛提建设性意见。期望大赛要继续发挥好促进产教融合的平台作用,为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做出积极的贡献。
据悉,大赛已深深地扎根于高校,成为众多高校首选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赛事。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给予大赛有力支持,大赛品牌享誉全国。
大赛得到中航信、航天信息、东软、清华同方、华为、华三、浪潮集团、国瑞信安、航天智芯等近百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骨干企业的鼎立支持,大赛也成为其吸纳优秀软件人才、拓展软件研发思路、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优质平台和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