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2018-01-22娄勤俭

群众 2018年1期
关键词:强富美高江苏建设

娄勤俭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作出的必然选择,更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我省视察,看的点和作的指示都紧扣高质量发展。深刻理解“强富美高”内涵,也是对发展质量的要求。中央明确2018年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面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8项重点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自觉和使命担当,结合江苏实际全力落实,为全国目标任务的完成作出江苏贡献,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要求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扎实推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积极进行基本现代化建设新探索,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经济发展高质量

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围绕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创新引领、自主发展上下功夫,全力推进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科技创新战略支撑。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历史眼光、全球视野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规律,系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汇聚江苏科学能力基础雄厚、研究人才密集的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着力打造江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更加注重应用研究、集成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集中突破,着力提升江苏产业经济的竞争力。要更加注重技术交叉融合,鼓励创新探索意识,形成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就有可能获得独特技术的颠覆性效果。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谋划申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两院院士在企业、高校交叉建立工作站;支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新高地。

推动新的动能蓄势迸发。新动能既来自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也来自于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计算机技术由先导性技术变为普适性技术的契机,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让江苏成为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重要环节。要紧扣我省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破”“立”“降”上下更大功夫,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增加有效供给腾出空间。要依托我省科技创新的优势,充分发挥技术平台的核心作用,加快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订单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命脉,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稳”的根本、“进”的基础。要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推动作用,引导企业更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开展自主创新,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帮助企业减负。江苏的发展,既要有高原,更要有高峰,省市县要三级联动,聚焦重点企业、重点产业,支持发展,服务需求,催生出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国际化,使“江苏智造”成为一张靓丽名片。江苏的企业家历来有“四千四万”的艰苦创业精神,要与时俱进赋予新的内涵,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改革开放高质量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要对江苏改革开放进行再审视、再谋划,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改革走在前列、开放服务大局的要求,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把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框架内,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务,要全面对标,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研究谋划和推进落实。要把发挥好“两个作用”作为核心,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激发多种市场主体活力特别是江苏民间蕴藏的巨大潜力作为主要任务,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凡是不符合十九大精神的、不利于新发展理念落实的,都要大胆改。要在全面改革的基础上,力争部分重点领域改革先行突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科技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着力破解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形成合力,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机制,全面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通道,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二是“放管服”改革要有新成效。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进一步降低各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把握从“门槛管理”走向“信用管理”的要求,赋予市县更多自主权,放大“不见面审批”的改革亮點效应,着力突破工业项目施工许可等难点环节,努力把我省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三是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要迈开新步伐。把依法治理和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基本目标,完善全民普惠与兼顾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扎实推进江阴市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探索创新更加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改革进行到攻坚阶段,要强化改革的责任担当和正向激励,着力解决好改革动力向下层层递减的“倒三角”问题,做到全面提速、全面发力,形成上下齐心、锐意改革、勇于突破的浓厚氛围。

在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作用,进一步拓展开放空间。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在继续保持我省各个领域开放优势的同时,用好历史机遇,服务国家大局,全力做好扩大向东开放和引领向西开放的文章。要坚持并购技术成果、跨国企业与集聚高端要素、高端人才相结合,“建工厂”与“建市场”相结合,产能输出与模式输出相结合,境外园区建设与物流基地建设相结合,从国际资源的被整合者转变为整合者。要提升连云港的发展站位,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来规划发展、重点支持,加快推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开发区历来是江苏开放的主阵地,要及时复制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经验,积极争取自贸港试点,推广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推进全省各类开发区整合优化、功能提升和制度创新,推动南京江北新区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的创新支点。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积极争取率先复制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经验。

城乡建设高质量

一是要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全面增强城镇竞争实力。针对我省不同层级城市的特点和不足,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结合“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发挥好扬子江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工协作、特色发展、优势互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城市群质量,我省的城市聚合度高、发展态势好,要加快规划编制,推动重大基础设施落地,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协同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提升江苏城市群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南京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提高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苏州、无锡等城市要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需要,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规划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其他各种类型的城市都要着力增强吸引力和承载力,提升城市的发展品质。二是要把注入新动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全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改革上下功夫,在政策上破障碍,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开创江苏的“新乡土时代”。抓住“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契机,聚焦“谁来种地”,大力培育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现代经营模式,真正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效益、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人的精神风貌,这才是最本质的东西,要总结徐州马庄村经验,向全省面上推广。要丰富我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实践内涵,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将作全面部署。三是要把建立综合交通体系作为重要支撑,全面增强城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着眼长远、以我为主,全面加强规划布局和建设推进,高铁、航空、港口、过江通道、管道、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要在提升通达程度、提高标准上下功夫,推动各类交通无缝衔接,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机场整合提升,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国际航空枢纽,规划建设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促进产业经济与空港经济的融合。探索高铁自主规划建设运营模式,以苏北苏中为重点,加快高铁、城铁建设,支撑“1+3”功能区发展,强化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强化与苏北的联通。苏南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努力成为交通最便捷、生活最方便的地方。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服务乡村振兴,造福农民群众。同时,要加强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要超前谋划,全面布局,早日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快推动“数字江苏”建设。

文化建设高质量

江苏这片土地,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代,对中华文明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新的时代,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讲好江苏故事、建好精神家园,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增强文化引领力。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联系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联系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坚定人们的“四个自信”,使全省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018年要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相关活动,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启示,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前景自信。二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凝聚力。着眼培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文化对人和社会的教化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用中华传统美德成风化俗,加快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要深入研究、用好用活、转化创新,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一批能够代表中国、代表江苏的标识性工程。2018年还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淮海战役发生70周年,要精心设计开展富有仪式感的教育活动,提升活动的感染力影响力,把红色基因一代代更好地传承下去。三是提高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积极推动文艺创新,推出名家大师培养计划,支持有潜力的青年文化人才加快成长,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统筹推进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讲好新时代江苏故事,增强江苏国际影响力。

生态环境高质量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下大力气补齐拉长生态环境这个突出短板,把江苏建设得更加令人向往。一是以天蓝地绿水清为目标,下决心解决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以推进“263”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坚持全民共治、源头治理,突出治气、治水、治土,全面整治城乡环境,有效防控环境风险。重点抓好治气,突出PM2.5和臭氧浓度的“双控双减”,提升群众蓝天幸福感。系统推进治水,夯实河长职责,水环境整治和连通水系一起抓,全面加强水质监控,不能把劣V类水带入现代化进程。加强太湖等浅水型湖泊的清淤疏浚,聚泥成岛,增加湖体环境容量,污水处理达标后必须通过湿地进行生态过滤,才能进入水系。扎实推进治土,摸清污染底数,建立负面清单,扩大治理试点,有序开展修复,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二是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目标,全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突出生态的“含绿量”,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构建绿色产业链体系。对治污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改造,改造仍不达标的坚决关停,同时着手研究化工企业逐步搬离水源地和人口密集地区的规划,并加快实施。现在,各类园区撑起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要把园区的循环化改造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到2020年省级以上园区和所有化工园区(集中区)全部实施。三是以宁静和谐美丽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目前全省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21.5%,部分地区接近30%的警戒线,所有的开发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从徐州贾汪采煤塌陷区的转型实践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生态环境是可以修复的。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强化“三大红线”的硬约束,推动省级环保督察2018年实现全覆盖,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人民生活高质量

生活高质量,要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体现在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国家确定的民生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省里作出的民生承诺,必须坚决兑现;新办的民生实事,必须统筹谋划、量力而行。各级政府要根据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每年排出一批民生实事,扎扎实实组织实施,让全省人民不断感受到生活有新变化。一是着力解决结构性的民生问题。要重点研究解决就业方面的“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教育方面的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医疗方面的基层相对落后、专科发展不平衡问题,养老方面的供需失衡问题,社会保障方面的覆盖不全、兜底不够、不可持续问题,城市管理方面的交通拥堵以及停车难、停车乱问题,住房保障方面的价格偏高、供应渠道单一问题,从制度改革入手,让一个个民生“难点”成为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着力实施普惠性的民生工程。民生无小事,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批示,启示我们要以“革命”的态度解决具体问题、做好惠民文章。要坚持向下聚焦基层基本,向上提升服务水平,按照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确定的标准清单,研究落实配套措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切实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普遍增加群众的“隐性财富”。三是着力办好扶助性的民生实事。我省已经实现年收入4000元以下人口的整体脱贫,现在扶贫标准提升到6000元,这个群体中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占到了2/3。在某种意义上,现在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必须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着力激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动力,编实筑牢保障救助底线,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四是着力满足多样性的民生需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社会需要和精神需求。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把各方面的民生工作做得更好。善于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和带领群众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幸福感,在奋斗过程中增强获得感,共建共享美好生活。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江苏建设,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全面提升应急能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强富美高江苏建设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江苏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