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生活,开出品德的花朵
2018-01-22陶小平
陶小平
【摘要】品德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因而品德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当中。首先可通过发掘多方资源,还原生活主题;进而优选教学方式,建构生活课堂;并且延伸课下,追踪生活发展,激发学生的成长,开出品德的花朵。
【关键词】生活化 资源 方式 践行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103-02
品德新课程和品德教育一样,它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也为了孩子们的生活。然而,现阶段我们的中小学品德课程误入歧途:一味概念化和理论化地进行照本宣科以及填鸭式的道德灌输。孩子们似有所悟的头头是道的回应,而实际上完全没有自己的真实的感情,甚至导致学生对品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妨碍品德教育人功能的实现。因此教师应当将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根植于孩子们的生活中,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努力引导学生在生活探究中塑造品德。
一、发掘资源,还原生活主题
品德教育的选题来自于生活实际,可简约的一两页书却不能完美诠释主题,更不可能契合于所有的学生。作为教师应当扮演好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以生活化为基准,精心筛选生动的课程资源,还原课题本真,为演绎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打下基石。
(一)灵活借助媒体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于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品德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其直观、形象的特点瞬间就能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唤醒相关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让学生更有共鸣。
例如我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之前对学生的劳动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孩子以为劳动就是做值日擦桌子,缺少劳动体验。于是,我决定用镜头拍摄影像,用真实的记录来唤起劳动体验。我揣着手机,用镜头拍下了街头环卫工人清扫街道的身影,清晨的菜场里小贩们吆喝叫卖的画面,建筑工地里砖瓦师傅砌墙的动作……这些身边的熟悉生活情景,是最好的教材,从感性上为学生了解社会架设了桥梁。再如教学《我的劳动感受》时,借助《劳动最光荣》的歌声和劳动的照片,把情感推向高潮。在教学《暑期安全》时,我在新媒体——微博里找了一部警界宣传片《民警李建国》,用微视频的方式,集严肃、活泼于一身地讲述了暑期安全知识。这些生动有趣的方式很快被学生们接受了,获得了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二)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区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例如校内的操场、基础设施等,也包括校内广播站、图书馆等,更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其他学科活动、校内少先队及德育线的工作平台,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的德育空间。
教学《不说话的朋友》这课时,我策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为校园请“朋友”。学生们会拿到学校的模拟图,再根据模拟图来说说准备给我们的学校的什么地方请什么朋友?这位不说话的朋友将给我们的学校带来什么?你准备怎样对待你的朋友?探讨结束之后我们带着模拟图去校园考察,在现实中是否已经请到了这些“朋友”?没有请到的“朋友”是否有必要向校级领导申请?你能给领导写一封申请书吗?这样活动体验下来后,学生们都树立了爱护公共设施,把公共设施当作朋友来对待的意识。
(三)大力挖掘社会资源
品德教育的内容其实来源于社会生活,因而广阔又真实的社会资源才是品德课最强大的资源后盾。社会资源既包括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例如警察、医生;又包含各种各类的社会场所,例如广场、垃圾填埋场。大力挖掘适用的社会资源,可以令课堂更加真实,更加震撼。
例如教授《平安回家》时,我邀请了本地的一名交通警察來讲述交通伤亡事例、传授交通安全知识。他告诉我们多年来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均超过10万人,每1分20秒时间就会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生车轮,每1分钟就有1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在一年中仅仅我们中小学生就有3000多人因交通事故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当学生听到这些真实的具体的数据的时候,他们不禁发出了唏嘘的声音,他们的内心涌起了强烈的感受——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啊!真正的交警带来真实的数据,远比老师苦口婆心的强调要“注意交通安全”有效得多。
二、优选方式,建构生活课堂
教师不是课堂上念教材的人,而是品德知识的直接传授者,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配合者和引路人。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孩子的主体性,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游戏、角色扮演或者情境模拟等方式直接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加深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一)情境模拟
儿童的生活经验有限,将理论知识映射于实际生活的能力较差,因而常常使得品德教育面临课堂与生活实际脱节的尴尬境地,我们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过渡的阶梯。而情境模拟能在课堂中还原一些特定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置身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
如在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我把马路带进了课堂。课前:我在教室中间画了车道、斑马线,安排了几个同学扮演轿车、自行车和行人等。课上:1.同学分组,变身小行人和小交警;2.小行人和小汽车们在马路穿行,模拟车川流不息的马路和横穿马路的行人,其他同学变身小交警来纠错;3.小交警手里拿着红牌(下场)、黄牌(警告)或者绿牌(表扬),在看到其他同学的表现后,随即亮牌,并给出原因;4.每个小组身份互换,轮流过马路,轮流亮牌打分,开展小组竞赛。课末:给获胜的小组颁发小奖品。这节课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真正教会了学生们在过马路时“一等二看三通过”,这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令其铭记于心的实际技能。
(二)角色扮演
匈牙利玻利亚认为:“学习过程是从行为和感知开始的,进而发展到词语和概念,以养成合理的思维习惯而告结束”。这就要求教师唤醒学生的感知和共情能力,充分融入相应的环境和气氛,感受他人的感受,领悟道德的哲理,养成良好的品质。endprint
如教学《我从哪里来》时,用塞书包到腹间学怀孕母亲并做弯腰下蹲等动作的办法体验妈妈的辛苦。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时,让学生不用手来翻书和写字,闭上眼睛来讲台拿东西来体验残疾人的难处。在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时,让学生在当小导游的活动中体验家乡的变化,讲述家乡的人文风情、美食特色,激发热爱家乡的情绪。
(三)微型采访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了才达成最好的教育教学时机。作为智慧的教师不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面对目标对象,自己去提问,去交流,去感悟。采访这种学习形式就应运而生了。
例如在教授《做学习的主人》这个专题的时候,我就请学生代表向班级中的学习楷模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取得好成绩的秘诀、面对学习难题时的解决方法等。在教学《不屈的中国人》主题时,我请学生们向家里的长辈了解祖国过往的历史。教学《漫游世界》的时候,请同学之间相互采访,了解大家去过的各个地方,在脑海中绘制祖国的美好山河。采访的形式不仅完全满足了学生想要了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零距离的接触和交谈中获取的信息更加令他们感慨和难忘,取得较好的成果。
三、延伸课下,追踪生活发展
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不稳定以及可塑的,作为教师应该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他们和引导他们。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学习情况作出正确、公正的评价,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性评价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
(一)优点银行库,择其善者而从
在班级中成立一个优点银行库,民主选举一名行长,四名管理员,班主任老师是银行的监督员,并模拟真实银行的操作。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向管理员申请存单,只需要填写好姓名、推荐理由等栏目即可存入优点银行库。行长接到书面申请后,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同学填好存折,存入优点。银行库每个月进行一次小盘点,每学期要进行一次大盘点,并选出优点冠军。
优点银行库这個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表现的机会,而且把努力的机会放到平时每一刻。盘点存折,我们会发现每一节课后,都会有一批学生存入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优点。学习了《我的劳动感受》不久,学生们便会存入“爱劳动”的优点;倾听了孝顺爸妈的故事,就会生成“孝顺”的优点,可见银行库督促着他们向课堂中的典型学习,向班级中的榜样学习。
(二)观察记录册,一周一省吾身
教师应该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学生,以详实连续的生活记录为依据。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真实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成长、学习生活的状态、个性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并记录学生在行为规范、品德学习、同学交往、活动参与等方面的情绪感情或行为表现,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校外的活动表现,进行跟踪。同时,定时(通常是一周一次)地把这真实的记录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并得到学生反馈。这种记录,既是教师的评价手段,更是对学生的亲切关怀。
(三)义工小队伍,行之胜乎知之
早在明代王阳明就曾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反对“知而不行”,也就是说道德知识、意识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所学品德观点的认知。
例如在教授《秋天的收获》这一学期,我们把品德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块田地供学生种植。锄地、种植、修剪、采摘,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在汗水中感受秋天的收获。《让家园更美好》主题结束后,我们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了爱护家园的宣传标语,张贴在校园和社区,并且走上街道,做起了捡垃圾、撕小广告等公益行动,身体力行“让家园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刘金成.浅谈小学品德教育的现状[J].教育.2015(48)
[2]汤学松.回归生活,让小学品德课堂焕发别样精彩[J].读与写杂志.2016.(10)
[3]唐海燕. 走进生活,实施小学品德教育[J].教学实践.2016(4)
[4]姚娟.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4(1)
[5]郑闽秋.创设情境 激发矛盾 行为引导——浅谈小学品德教育的三部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
[6]郭尚武.基于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统一的研究[J].教学实践.201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