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018-01-22周素芬

考试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挫折教育独立思考高中生物

摘 要: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更应该着眼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确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本文从确立独立思考的目标、意义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生活挖掘机会,激发学生兴趣;利用不同问题情境,提供独立思考平台;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养成其独立思考习惯。

关键词:高中生物;独立思考;挫折教育

一、 确立独立思考的目标

高中生物课堂愈来愈重视生命科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教会学生生物学知识,更应该掌握其中的基础概念,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应用。若课堂上教师只交给学生一个很安全很平衡的“标准答案”,学生会发现在有些情况下标准答案却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往往不在于他的能力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确立一个思维模式:什么问题都不可能只有一中解决方式,教师要让这种思维模式化于无形之中,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 认同独立思考的意义

1. 建构日臻完善的知识网

一旦学生树立起独立思考的观念,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听从老师的解题过程或答案,在一种方法之外再寻找另一种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审题洞悉出题者的意图,观察题目的结构提炼其中的线索,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定向搜索、类比迁移等方法将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这一过程必定需要新知识的补充拓展。如此,通过这样的过程,新旧知识一次次相互融合、碰撞,学生不能将生物学基础知识弄懂、熟化直至消化。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发现各基础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对单一基础知识点进行连线、连网,最终形成日臻完善的知识网。

2. 增强技能

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第二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质是对已有知识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学生如果只记得一些孤立的知识,把它们硬凑起来,就无法真正地理解任何知识,知识在一个个理论框架中都是相互联系。要稳步推进并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就必须借助知识到能力的迁移。高中生物《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问题暴露并解决的过程,有效发展这些能力。一旦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在一种方法之外再寻找第二种方法,也是对前一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检验,进一步使学生科学能力得以活化、突破和提升。

3. 面对挫折的能力

高中学生即将成年,身心也日益趋向成熟。学生如果仅仅只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一直处于“成功”的状态,久而久之就麻木了,觉得学习背标准答案是理所当然。这就导致部分同学虽然分数很高,内心却不够强大,遇到老师没分析过得新题型或其他挫折就觉得难以承受。学生遇到问题如果不认真面对,分析主客观原因并尝试做出新决定,将难以达成目标。养成在一种方法之外,寻找另一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会促使学生经常“碰钉子”,常常遇挫折。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当失败或挫折来临,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研究它、直至克服它。

三、 促进独立思考的方法

1. 抓住日常现象,激发独立思考热情

案例1:某日一学生向笔者提起近期热播剧中一剧情:泾阳茶商的砖茶被对手偷偷浸了水,导致有些茶叶发霉,令人意外的是茶却变得更好喝了。同学很好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教师抓住机会,给他一些相关提醒,同时表示希望该同学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其他可能的原因。几日之后,学生将他所了解到的信息向教师做了反馈:砖茶是一种蒸压茶,有多种,剧中砖茶很可能是茯砖茶,属黑茶的一种,也被称为发酵茶始祖。第一块茯砖茶诞生于陕西咸阳泾阳县。其制作要经过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等工序。“发金花”的过程涉及的主要菌种即为冠突散囊菌,属于真菌。该菌在特定温湿度条件下,通过“发花”工艺长成自然益生菌体,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成单糖,促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从而消除茶叶原有的粗青味。所以在口味上更加醇厚爽口,唇齿留香。

卡尔威特的教育原则之一是“教育不能强迫”,教师先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教学才有效。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发现教师都不知道的知识,其中既包括生物学知识还包括地理、历史、人文及生产实践方面的相关知识。发展了其在资料获取及分类处理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情,清楚高中生的兴趣爱好,既要做好兴趣引导,又要合理推荐。

2. 利用不同问题情境,提供独立思考平台

案例2: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的呼吸”一节与整个生物教材联系非常紧密,在17年高考考试说明中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要求为B级,即达到理解水平。其中关于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分别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相应的物质变化分别是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和还原氢;丙酮酸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一二两阶段产生的还原氢和氧气生成水。刚开始任教时,通过默写等方式检验学生,发现正确率很高,笔者就认为这部分知识绝大部分同学能轻松掌握。但随着执教时间的增长,却发现同学们在解题时,涉及这一相关知识的题却是高频错题。现在我会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去解决相关知识,如:(1)有氧呼吸时,生成物水中的氢是否只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2)线粒体中生成的产物是否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3)黑暗条件下,细胞中的ATP是否完全来自线粒体。刚开始遇上这类题型,学生考虑到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认为以上答案都是肯定的。几次后他们发现不可忽略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这些关联知识。

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给同学们创设更多、更大的平台去检验和应用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在检验知识及能力的同时,教师在遇到学生发生错误时切不可轻易指责,而使学生产生我是无能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等想法。导致很多学生,面对错误时,产生恐惧感,觉得记住标准答案最安全。学生遇到错误时,教师尽量不要打击学生的信心,而要鼓励学生乐观地面对错误。

3.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案例3:在学习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后,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观摩课。教师组织学生在明确探究目的、实验原理等基础知识后,所有的同学分成了6组,每组6-9人。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抛开教材上对实验材料的限定,鼓励每组同学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同学们分别带来了月季条、柳的枝条、红薯藤等各种材料。各组在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及对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材料讨论选择浸泡、喷洒或沾蘸法等不同的方法处理材料。同时决定如何进行指标观察、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

以上实验设置,笔者采用了让学生自己选择并准备实验材料的方法。在真正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有几组的实验并没有成功获得预期结果。但正是在这些不成功的组别中,很多成员对探究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自备的材料中有些是一年生植物、有些是多年生植物、有些是新枝、有些则是老枝。不同的材料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不同的,处理材料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同时部分同学还发现原来我们还不能忽略内源生长素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学习及探索的机会,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下对实验过程及原理进行再探索,通过独立思考,使自己的多方面能力得以快速有效地提升。这样的一节课,效果赶得上传统实验的几节课。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学习交流机会。在臻美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白:完美课堂可以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彻底到达。笔者将会一直记得,我们正携手走向臻美课堂的道路上。

作者简介:

周素芬,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挫折教育独立思考高中生物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谈独立思考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挫折教育”警示录:强势妈妈为何惨死儿子刀下(下)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