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的内在要求

2018-01-22胡秀杰

考试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现代化创新

摘 要:辩证否定观与机械唯物主义否定观存在着根本对立。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但外部矛盾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辩证的否定即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此我国的文化建设既要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内因,也要汲取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践活动创新,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关键词:辩证否定观;民族文化;现代化;创新

一、 辩证否定观与机械唯物主义否定观之根本对立

(一) “自我否定”与“外在否定”的对立。

首先,唯物辩证法主张,组成事物内部的每一个要素之间,以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彼此制约、彼此影响的关系。前者是内部矛盾即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因,后者是外部矛盾即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原因。由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事物总体上的变化发展,因此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辩证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另外,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之外部的助推力量,外因是通过内因来发挥作用的,外因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发生某种摇摆和偏离。基于这种观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观,强调事物的自我内在否定是关键的、根本的,唯有此才能揭示出事物发展的根本与源泉,从而说明事物的发展是自我产生、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也必定要受到其他事物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它并不否认外因的作用,甚至有时是外因的直接作用的结果。

“辩证的自我否定观”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否定观都承认事物外部的因素的作用,但是由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否定观否认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归根结底意义上的原因,而是外在因素助推的结果,因而它片面地强调外在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唯独具有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独有原因。本来就不存在所谓的“自我否定。”

(二) 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与全盘肯定、全盘否定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事物联系之环节。一切新事物均不是毫无根基地产生的,均是在旧事物的根基上萌芽产生的,它保存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有益的因素。另一方面,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通过辩证的否定,抛弃了旧事物中的消极、落后、腐朽的因素,并且增添了旧事物所不具有的新内容,是一种上升的前进性运动,其实质就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与发展。机械唯物主义否认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否认新旧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否认通过否定所实现的发展。主张否定就是全盘否定,肯定就是全盘的肯定。与此相反,恩格斯引证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的限制或规定同时就是否定”表达否定的实质。由此可见,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肯定之中有否定,反之亦然。

二、 辩证否定观内在地要求民族文化现代化

(一) 区别辩证否定观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否定观,方法论上的重要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对于历史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东西,应该在否定其一切消极因素的同时,注意保留和发扬和其一切仍然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做到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即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在文化建设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其根本问题是进一步发展保留下来的积极因素,而不是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因此必须科学地解决好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问题。

(二) 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内因与外因

1. 在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始终是内因,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原初动力,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任何文化都具有民族性的本质特征,它是特定民族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凝练和积淀。美国文化学家菲利普·巴格比曾指出:“正是民族这一层次上的社会才具有最鲜明的文化差异。我们感到自己所属的是某个民族,我们试图仿效我们同胞的习俗和风度。而且,我们非常方便地辨别出法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以及他们各自的言谈方式、风俗和服饰等等。”始于戊戌变法,中国几代思想家一直在思索并探究建设现代化的新文化。但在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上存在的突出分歧,终究未能解决。国粹主义、全盘西化、中西调和是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三种思想,较量、抗衡,竞长增高,贯穿于中国现代史。张岱年先生抛开了三种模式的局限,指出:“無论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也无论是国粹主义、‘全盘西化,都走不通,只有辩证的综合创造,才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坦途。”中国的出路只有一条,便是中国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唯一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一事物被否定的根据是通过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如果没有肯定方面,事物就不能存在;如果没有否定方面,事物就丧失了变化的动力而成为僵死的东西。当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事物就会丧失其原有的性质而发生质的变化。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纵览西方文化发展史,与西方文化发展史形影相随的是“理性”的萌芽、形成以及现代对理性的批判,而这种“理性”以及对理性的批判的实质便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克服保留、继承创新是古希腊、古罗马和基督教三个西方主要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的辩证关系。从古希腊文明到古罗马文明再到基督教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因此,每一种文化对其之前的文化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发展,形成更高的理性主义文化的过程。正是基于这种优势,西方近现代文化才得以后发至先而迅速崛起。endprint

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内因是根本。我们应该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重新挖掘民族文化生生不已的内在源泉和动力,使之在内力的作用下,保留其中积极、合理有益且富有生命力的因素,抛弃其中落后、腐朽、消极的因素。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探索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不断变化的本国国情、民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调整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用新的观念和理论指导民族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实践。

2. 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外因。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现代化应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在内、外因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内因,吸纳西方文化的外部原因。从外在否定的角度讲,西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外因。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融碰撞势不可挡。为此,立足于对自己民族文化充分自信心的基础上,对自己民族文化也要坚持“理性”的批判态度。既不妄自菲薄,亦不骄傲自大,敢于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乐于且积极地以宽广的胸怀博采众长,吸纳、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现代人文精神,近代民主法治观念、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文化精华。在碰撞中扬弃升华,在交融中丰富发展。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腐朽文化思想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创新,从而建造出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去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只有这样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才真正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 理论和实践活动要创新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绝对的,总是要被否定的。否定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回溯西方文化的发展史,理性的批判与辩证的否定始终与之相随相伴。我国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也理应如此。

对我党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不断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认识活动中,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已知与未知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最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实践活动创新提供科学的指导。在现实中,应该尊重主体的自主选择性和创造性,坚持实践活动的灵活多样性,要把我国过去的和西方外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我国当下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力求做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完美统一,避免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创新的首要条件是质疑。质疑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中那些丧失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肯定因素的怀疑、质问和揭露,从而为富有生命力的否定因素击败这些腐朽的肯定因素,即新事物的产生开拓道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勇于对古今中外的、传统的和现实的,一切滞后的、荒谬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进行诘问,是质疑的题中应有之义。“怀疑一切”是马克思一生的座右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爱因斯坦反复重申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理性质疑是一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先导。

质疑的最终目的是立新,立新就是建立新生事物,即建立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蓬勃生命力和光明前途的事物。立新的前提是破旧。而破旧,就是在继承先辈已经拥有的认识和实践成果中所具有的积极、有益的成分的前提下的一种突破和超越,是扬弃。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要突破和超越,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理论如何创新?首先要果敢地抛弃以往一些不合时宜的理念和做法。比如,把GDP指数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唯一标准;只强调群众的奉献却不关注群众对劳动成果的合理分享等等思想和做法都要抛弃。与此同时,要牢固树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共同建设的理念。要在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安全、舒适、优美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幸福保证的思想指导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要牢固树立生态化的城市与生态化的农村同步建设的理念,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不仅是幸福生活的缔造者,而且应该也必须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的理念,让全体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总之,在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正确看待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又要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优点与不足,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继承、批判、和创新,这样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44.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34.

[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成人本)修订版:111.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成人本)修订版:104.

[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成人本)修订版:74.

[6]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44.

[7]朱伯石:现代作家[M].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134.

[8]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夏克等译.上海:上海人.

[9]戴贞标:传统文化现代化路径的当代审视[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9):74-76.

[10]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2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胡秀杰,安徽省蚌埠市,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现代化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