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诚”的教育意蕴
2018-01-22吴佩佩
摘 要:《中庸》“诚”的教育意蕴集中体现在“自成”与“他成”、“成己”与“成物”、“尊德性”与“道问学”这三组的对立统一中,通过研究这三组的教育意蕴及其现代价值,反映出“诚”的教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自然发展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既要帮助学生成长,又要帮助其成才;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修养德行。一言概之:无论是“自成”还是“他成”,“成己”还是“成物”,“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人的成长都是生命的展现和打开,都是为了成全、完善和实现生命。
关键词:自成;他成;生命自觉
《中庸》原出自《礼记》,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之作。中庸思想博大精深,就其中“诚”字就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内涵。笔者认为《中庸》“诚”字中除了蕴含着哲学和伦理学等意蕴,还潜藏着巨大的教育思想。研究其教育意蕴,对现代教育思想有着极大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一、 “诚”的蕴涵
众所周知,《中庸》对“诚”的论处很多,尤其是下篇,主要是以诚的观念为中心深入展开的。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不难看出,《中庸》的“诚”可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这里的“诚”包含两层含义:“诚是天的根本属,天道之诚喻指自然界的规律以及万物存在的终极根源,这是从本体论的层面而言;就其道德意义而言,诚是人伦道德的终极根据,人道之诚表明一种人性之善。天道之诚作为天理之本然,是人性的价值本源,人性本之于天道。”“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也就是说,“诚”并非哪个造物主所创造的,它是自己成就自己,自己成就“道”本身的,这种道是遵循人的美好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的道。那普通人如何达到诚呢?“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诚”的目标在于成己成物。“诚者,非自成己而已矣,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诚横通内外,是内圣外王之道;纵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诚”的思想博大精深,在哲学、伦理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意蕴。通过上述对“诚”蕴涵的分析,我们似乎还能发现“诚”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对“诚”教育意蕴的分析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来研究的。
二、 “诚”的教育意蕴
(一) “自成”,“他成”
《中庸》认为“诚者,自成也。”也就是说,“诚”并非哪个造物主所创造的,它是自己成就自己。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博、问、思、辨、行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现“自成”。
“他诚”就是“诚之者”,“诚之者”是人为的诚,也就是要把天性智慧与后天的修养相结合,从而达到“诚”的境界。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在强调教师的作用,通过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发展呢?就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自然发展的天性。这与近代西方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相契合。
一言概之,人的成长都是生命的展现和打开,无论是“自成”,还是“他成”,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为了成全、完善、实现生命。“自成”和“他成”,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学生生命的自觉。
(二) “成己”,“成物”
“成己”始终是儒家重要的任务之一,而“成己”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诚来充分发挥人性的光辉、人性的本善。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自觉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自觉助长生命智慧的过程”。但是通过教育的作用,不仅要帮助实现学生成长,更要实现其成才,成为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能在社会中立足的人。这就需要“成物”。所谓“成物”也就是能够认识和利用世界的万事万物。“成己”、“成物”就是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和成就事物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与成就自身,促进个体生命的展现和打开。
“成己”、“成物”要求关注学生整体的生命状态,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不仅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的发展。强调用教育的方式既幫助学生实现其内在于生命之中的天赋自由自觉地展现,又借助教育的力量帮助学生体悟外部的世界,去其昏蔽,发展和完善“诚”性,实现“至诚”。这与现代的生命教育理论中让“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人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的观点相类似。
(三) “尊德性”,“道问学”
“尊德性”,“道问学”取自《中庸》里“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和“道问学”指的就是德行和知识两个基本方面。“尊德性”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德行的培养,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问学”在教育上就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如何掌握知识呢,《中庸》给出了掌握知识学问中的五个过程,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要求我们在广泛的学习中认真审察并提出存疑的问题,探讨其原因,然后小心慎重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求证,以求解决途径,如此以后,还要踏踏实实地、努力地对之进行实践,内心的诚也只有经过最后的实践才能开显出来。”从中可以看出《中庸》中“诚”的教育意蕴启示我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德性”,又要“道问学”,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德行。
总之,从《中庸》“诚”的教育理念来看,“教育首先不是施加和赋予,而是一种唤醒和激活,即内在于个体生命的自然天性,从个体生命的内在秩序出发,遵循生命生长的自然规律,保存、养护好与生俱来的善性(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除此之外还强调了个体生命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和后天教育的影响,强调了教育和教师在学生生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endprint
三、 《中庸》“诚”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 尊重学生“自成”
我们从《中庸》“诚”的教育思想中得到的启发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自成”。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體生命的本然,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不横加干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发展潜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探究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中对“今日的生命自觉”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今日的生命自觉,不是只停留在,或者只注重个人的修己立德,而是期望在生命意义上的自觉”,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成全、完善和实现,这都是尊重学生“自成”,个人实现“成己”、“成物”的表现。
(二) 教师善于“他成”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庸》中“诚”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尊重学生内在生命的规律,还要巧妙发挥教师教育的作用,善于“他成”。因此《中庸》的“诚”字中“他成”的教育思想对新课改过程教师身份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 育“生命自觉”
现代的教育教学要求既要“尊德性”,又要“道问学”。新课改中“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就是对《中庸》“尊德信”和“道问学”的继承和发扬。“尊德性”、“道问学”体现了“德智统一”的特点。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学生良好德行重视知识的传授,既要尊重学生的“自成”,教师又要善于“他成”,既要实现“成己”,又要实现“成物”,使学生的生命得以展开,育“生命自觉”。
参考文献:
[1]樊东.大学·中庸译注[M].上海三联书店,2013.
[2]赵思达,刘冬冰.解读《中庸》之“诚”[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3]孟耕合.北宋《中庸》之“诚”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李卯.《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报,2014(1).
[5]谢瑞娟.试论《中庸》的“诚”[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黎平辉.“成人”与“成己”:教师教育生活重建与教学个性生成[J].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报,2014(3).
[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2001.
[8]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12.
作者简介:
吴佩佩,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