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心肠,诗有性情
2018-01-22李犁
李犁
读一首对路的诗歌像针灸,一下子被刺中穴位,本来麻木的神经被激活,沉睡的知觉也活络起来,从而激情荡漾,目清神爽。这就是我读王立国诗歌的感觉,开始虽然有点强迫和心不在焉,可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亚布力的雪道很短/短如一支白色的香烟/一端是亚布力/一端是哈尔滨//把烟丝/埋在白里我们用雪卷烟/风寒呛着蛤蟆头浓烈的冲/我用一杯闷倒驴敲雪颠的风骚……今天不谈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忧愁/让诗和时间滚得越远越好//今天/我们泡在酒里/把自己腌成/六十八度的腊肉/抽着蛤蟆头/和闷倒驴一起走遍天涯海角(《抽一支蛤蟆头在闷倒驴里行走》)”。仿佛一股飓风荡涤着东北的山川阔野,也涤荡着阅读者身体里犄角旮旯,热血沸腾了,心胸开阔了,人、诗、自然一起变得自由纯净坦荡和壮丽。这就是久违了的豪放之诗,一扫诗坛的萎靡偏狭绮丽和甜腻,虽然粗粝,但生猛,且雄浑又劲健,有足够的速度宽度和力度。
我喜欢这首诗,不仅因为它有气势,扩大了诗歌的格局,让写作从精雕细琢的遣词造句中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的触景立马生情,有感随即说出的写作方式,让诗歌不绕不隔,我口写我心,语与义零距离,诗歌一竿子触到底,且像刚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鲜活而生动。这就是古人说的“即目”与“直寻”,诗歌从缥缈的虚无中重回大地、身边和心灵。诗歌近了、活了!重要的是通过诗我们看到了生活,生活的真实面目,生活行进中的姿态和神态,诗变得可感可视可亲可爱。从而诗歌重新回到遇景(包括人与事)生情生诗的写作之源和根上来,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因为这样即时即景即兴的写作,写的都是真人真事,而物与事的千差万别,诗歌就会千变万化,至少是题材上不重复。诗歌忌俗更忌熟,只有把真景物作为诗歌的源泉,诗歌才能走出似曾相识的怪圈,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彩性,避免了千诗一面和千人一诗的情况,写作也就少了复制和抄袭,萎悴的叶子才能返青。所以王国维说唯有真感情真景物才是诗的大境界。不能说王立国的诗歌具有了大境界,但他的诗或长或短,都不是写(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与生活碰出来的,他上百首诗都不重复,又有别于别人,就归功于遇到万种不一样的人与物,他不追求诗歌的万古不灭,却因有现场的生动性而有了永久的冲击力;他不追求博大精深,但因每一句都是真感受真心情,诗歌就有了扑面而来的气息和永不消失的韵味。
以上這些,都说明王立国的写作在践行着我们本土诗学的特质,除了诗歌的生成方式,他也在有意地恢复着我们小快灵的审美习惯,也就是短小易懂能诵读。我们传统的诗歌不仅能说能吟甚至能唱。现在很多诗歌不但失去了这个功能,甚至看好几遍都不知所云。我曾经也迷恋过这种谜语化的诗歌,并用诗歌是感悟而不是让你懂得来为之辩护。但最近几年我厌倦了这种考验心智的作品,不是望而生畏,而是嫌累,太费力劳神了。其实诗歌不过是一种文体,除了自娱,它还应该有交流的作用。所以不必人人都把诗歌写成神秘之物和高等数学,那种不把诗歌弄得深奥难懂就是肤浅的看法,应该休矣。诗歌不避讳表面的浅白,深入浅出是一种能力。所以我现在倡导让诗歌重回舌头和耳朵,能说也能听,而且一听即懂。嘴唇(说)与耳朵(懂)之间没有障碍,零距离的。譬如他的《五月四日清晨》:“桃红不见了/梨花不见了/丁香花不见了/三叶草也不见了//锹,镐,铲土车/让她们在我的泪水里尸横遍野……在天朝,有人以人民的名义/一切的美/都可以夷为平地”。还有:《我把六一种在树下》:“昨天我用一把铁锹/把自己栽在郊外/我和六一一起长成一棵树//齐腰深的泥土/埋着齐腰深的岁月/从此我和六一/一样的新鲜//多想那是一棵没有忧伤的树/每一只孔雀都在阳光下灿烂/每一个孩子都在节日里开屏//我摇全部的落叶/为没鞋的孩子/一条暖暖的小道”。两首诗都是口语,而且脱口而出,不但一听就懂,诗在这里变成了说和听的艺术。而且叙述中间没有沟壑,也没有羁绊,像小溪哗哗地流淌,一气呵成。这是诗中充盈着气,气息气脉,气的吐纳起伏就是诗歌的节奏,带出了抑扬顿挫,快慢轻重。只是前一首是一种愤懑之气,对那些为了破坏生态和自然生命的拆迁者谴责批判,是正义之气,是对美和生命惨遭践踏的同情和悲慨之气。后一首则是轻轻地呼与吸,那是清爽的缓缓的温暖的气息,蕴含着深深的怜爱和真真的祝福,以及因祈盼而湿润的眼睛。
两首诗都凸显了诗人对万物的大爱和悲悯之情,这也是王立国诗歌的原型和胚胎,一切都从这里出发,向远处蔓延。快乐幸福,忧伤愤慨都源于此。这也让他的诗歌有了光,诗歌明亮又有热量,这是诗人的慈爱在抚摸世界和万物,这样的心理内核写出的诗歌像冬天早晨呵出的热气,拂面而又暖流,而温暖在这个冷漠自私的诗坛弥足珍贵。这也说明立国是一个好心肠的诗人,好心肠就是侠骨柔肠,它让你对万物肝胆相照,对弱者拔刀相助。我见过太多的聪明过人和才高八斗的诗歌才子,但他们终没成大器,就是缺少一副好心肠。好心肠的诗和人都阳光炽热,让人舒坦温暖。正因如此,我们读立国的诗常常被这种赤子之心和古道热肠感染感动,忽略了他激情喷薄导致写作上欠精练需修剪的问题。一任热浪涌心,春雨润肺:“晓飞来了/桂霞来了/古剑来了/她们是黎明的朋友//倾吐是蓝色的缥缈/是不穿内裤的旗袍/黎明喜欢那肉色的真/他的诗/压塌了北大荒黑女人的床/我们喜欢黎明也喜欢/和他一起长大的二丫//今天是晓飞的宇宙/今天是桂霞的雨后//大树在酒店外/朗诵一首又一首/解渴的篇章”。
性情浸染诗行,诗退到后面,人浮出来,而且历历在目,有棱有角。应了古人那句:“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诗有性情最高,人有性情最好。喜怒于色,爱憎分明,热爱就全心全意,痛恨就咬牙切齿。对善与恶,都推向极致,毫不保留。这样的人真率可爱,这样的诗真切立体。这样的诗呈现出这样的人,就有滋有味。
世界上只有读诗才愿意从中读出“人”来,希望通过诗歌见其诗人的精神和品格。也只有诗歌才能凸显出诗人的性情,或豪爽或单纯或其他。立国豪放而坦荡,对真诚和爱和美,时刻敞开胸怀,对恶对丑挥斥方遒。这一切,说明他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这是成为诗人的硬件。当然硬件不仅这一个,还需要同时具有天分和技艺。立国有天分,对立国唯一需要锤炼的就是技艺,当技艺化成他自身的素质,他诗歌的气质就会越来越迷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