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钢”造假门:“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2018-01-22
追求品质、诚信、进取,“日本制造”曾经引以为傲的坚持的丢弃,
正映照出企业精神的坠落
2017年10月8日,日本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造假丑闻曝出。始创于1905年的神户制钢所当天承认,在2016年9月至2017年8 月底期间,违反合同篡改了部分铝、铜制品强度和尺寸等性能数据,将产品以次充好交付给客户。神户制钢所副社长梅原承认,篡改数据一事并非个案,部分产品从10年前开始就一直沿用篡改后的数据。本次篡改数据丑闻牵涉包括管理层在内的数十名雇员。梅原坦言,篡改数据并非个别人所为,而是获得管理层默许,是公司整体性问题。
神户制钢是日本第三大钢企,其产品除了供应本土汽车制造商,还供应给日本新干线动车、英国高铁、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全球受影响的客户数量约为500家,是公司原先估计200家的2倍以上。该丑闻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舆论一片哗然。
从2016年日本的三菱公司爆出“燃效门”油耗造假事件,到2017年的日本高田公司因“问题安全气囊”事件(其制造的“死亡气囊”在过去10年间造成超过百人死伤)宣布破产,再到如今神户制钢造假事件,这已是第三家信誉卓著的日本大企业爆出质量丑闻。
以“工匠精神”、信誉至上著称的“日本制造”怎么了?曾经的那个时代,“日本制造”几乎就是质量的保证。三菱、索尼、松下、丰田……每一个品牌都代表着日本制造技术先进、质量过硬的声誉。然而,本是战后日本的骄傲并赖以生存的日本制造业,如今却频频作为丑闻主角登场。日本媒体也不禁感叹,神户制钢的造假丑闻正在动摇“日本制造”的信誉。更有人感叹,日本制造已经跌落神坛。
针对此次神户制钢造假事件,日本拓殖大学经济学教授朱炎认为,日本企业近年曝光的丑闻大多是有组织参与、集体隐瞒,凸显企业缺乏内外监督机制、纠错赏罚机制。企业管理层为降低成本,与合作伙伴搞內幕交易,对产品质量缺乏长期监督,对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压价,后者也因相似压力放松了品质要求。而在日本老一代企业家米田和夫看来,近来闹到沸沸扬扬的丑闻不仅暴露了企业管理不到位导致的一些错误和漏洞,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日本经济低迷带来的人人缺乏干劲、对企业责任感的减退。更有学者认为,日本制造业集体跳水,反映了日本制造业目前正在遭遇转型期的尴尬和试图“再崛起”的无奈。在夹缝中,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品牌急于求成或掩盖下滑业绩,是导致日本制造业近年来丑闻不断的根源。“一个国家在进步、上升的时候,她的(国民)精神是昂扬的,很有主人公的意识,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著名旅日华人经济评论家莫邦富自上世纪80年代便旅居日本,并对诸多日本企业有着近距离的观察。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如此评论道,“但是在国家败落、后退、停滞不前的时候,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问题就会出现了。”
米田和夫承认,“日本制造”品质下降的问题,唯一的解救方法,还是随着时代的浪潮前进。
媒体评点:追求品质、诚信、进取,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是曾经的“日本制造”神话的主要内涵。然而,当前诸多日本知名企业正与这一内涵背道而驰。在一系列丑闻的打击下,日本制造业多年来累积的良好整体形象正被迅速透支。不可否认,日本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仍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日本制造”滑落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一些知名日本企业目前在研发、企业自律、行业自律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不佳表现,给各国制造业最大的警示也许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事件对中国制造业而言,也让我们产生了紧迫感,必须拿出永远在路上的决心,提高质量意识、保持创新动力,最终让中国制造业完成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的“爬坡”,并能够坚守在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樊大彧《北京青年报》)
话题拓展:追求品质;诚信、进取;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重新审视“日本制造”;企业精神的坠落;责任与担当;警示与反思;保持创新动力;中国制造在路上……
(资料来源:《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新华社、新浪网、微信公众号“长安剑”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