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花定律』的为政启示

2018-01-22

党员干部之友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贤臣贞观魏征

在一个荷花池中,第一天荷花开放得很少,第二天开放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铺满了整个水池,那么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可能有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第15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有到了第29天,池塘的荷花才开一半,而在最后一天荷花才会开满整个池塘。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

显然,这个定律形象地诠释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语。设想一下,如果人们的目标是走完一百里,那么走完九十里时,也只能算是走了一半。假如在剩下的最后十里路程前懈怠了,没有坚持走到底,那就必将功败垂成,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官,都要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反观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好比池中的荷花,初入岗位时也都是豪情满怀,积极上进,谦虚谨慎,清廉自守,取得了许多扎实的业绩,赢得了上下的一致认可。但是,随着地位的提升和权力的增大,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和慎终如始的自律能力,结果渐忘初心,在第5天、第15天甚至是第29天的时候放弃坚守,自甘堕落,最终败下阵来。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所谓“59岁现象”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领导干部面临离任之时,眼看升迁无望,便滋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想法,大肆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贪赃枉法,不是重晚节而是重晚利,完全把党纪国法抛在脑后,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跌倒在从政之路的“最后一公里”,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又云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确,善始容易、善终不易,虎头不难、蛇尾常见。早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就多次与大臣探讨善始慎终的问题,贤臣魏征说:“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后来,魏征给唐太宗上《不克终十渐疏》,指出唐太宗的志业与贞观初年相比,在十个方面都出现了今不如昔的变化。由此可见,无论明君贤臣,自古至今,慎终如始一直是摆在为政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此语可谓精辟独到,发人深省。人生难得去为官。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只能善始而不能善终,无疑是一场人生悲剧,既然选择了为官从政,就要做一个善始善终的好官,无论走得多快多远,都应始终不忘为什么出发,常回望来时的路,坚守住自己的本色和初心,就要像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一样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像党的好干部杨善洲一样穷尽一生,坚持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始终如一到最后。惟其如此,才能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内不愧心,在从政路上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贤臣贞观魏征
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
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
唐太宗与魏征
Design of a novel correlative 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in-situ real-time chemical analysis∗
用人之道:请君子 治小人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远小人之难
甘棠遗爱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