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递进培养链条着力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
2018-01-22
为有效破解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难的问题,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自2017年3月开始,莒南县启动实施“年轻干部递进培养”工程,在全县面上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精准培育,跟踪管理,择优任用,探索建立了选、育、管、用有机融合的递进式培养链条,开辟了加快年轻干部成长的“新路径”。
坚持选优选强,把好年轻干部选拔“准入关”。坚持把从源头上选好苗子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基础工作,严把政治关、作风关、能力关、廉洁关,切实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一是拓宽选人渠道。打破干部部门化、地域化,面向全县县直部门、镇街、园区公开选拔,并与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等工作相结合,将县派第一书记工作组大组长、挂职镇街党(工)委副书记纳入年轻干部递进培养工程,进一步扩大了年轻干部选拔范围和数量,增加了优秀年轻干部储备。二是严格标准条件。立足全县领导班子功能结构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将好干部标准贯穿公开选拔始终,突出政治标准、群众口碑和工作业绩,限定科级干部年龄在42周岁以下,大学以上学历,任副科级1年以上;科级以下干部年龄需在37周岁以下,全日制大学以上学历,任科员级3年以上。三是创新选拔方式。突出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实行单位推荐,笔试初选、面试筛选,资格审查、档案审查和组织考察“一推两试三查”方式,由单位召开党委(党组)会议研究把关推荐人选,把干部德才素质、一贯表现作为审查重点,确保人选质量;面试筛选时,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分类命题,全面测评宏观思维、科学决策、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发展潜力,突出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检测,真正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
立足一线历练,打造年轻干部实践“竞技场”。坚持把加强实践锻炼作为培育年轻干部的主要途径,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一是统筹搭建锻炼平台。围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攻坚任务,将经济园区、乡镇街道和党建、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城建规划等全县各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三个一线”作为实践锻炼平台,让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工作难推动、群众意见多的吃劲岗位、重要岗位和急难险重工作中接受历练,提升能力。二是科学安排实践岗位。为增强实践锻炼干部表现区分度、公平性和科学性,本着“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原则,科学分配不同培养方向的年轻干部,将同一培养方向、同一层面的年轻干部安排到同一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具体分工或配合参与急难险重任务,从中锤炼作风、增长才干。三是合理设置锻炼周期。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实践锻炼时间从最初的第一批“双30”优选计划中科级干部3个月、科级以下干部6个月,调整为1至2年,避免时间过短、考察锻炼不全面的问题。
强化跟踪培养,下好年轻干部管理“先手棋”。坚持“严”字当头,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将从严要求和精细化管理贯穿递进培养全过程,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是建立“1+1”联系培养机制,即实践锻炼单位分管负责人加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联系培养机制。全面跟踪了解干部工作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纠错纠偏,解决困难。二是推行“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模式。实践锻炼单位根据干部特点,开展综合分析研判,合理安排工作岗位,逐人制定实践锻炼培养管理方案,有针对性地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具体措施,实现个性化培养。三是实行工作实绩纪实制度。实践锻炼单位对实践锻炼人员的工作分配、任务安排、工作成效评价及日常管理进行纪实管理。
科学考核评价,校准年轻干部使用“度量衡”。改进考察方式方法,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考察识别年轻干部。一是民主测评。到实践锻炼单位召开会议,先由实践锻炼干部进行现场工作述职,干部群众采取署名投票方式对工作表现情况进行民主测评。二是谈话排序。科学设置谈话对象,重点了解实践锻炼单位班子成员、熟悉实践锻炼干部的干部群众,侧重于听取对考核对象工作实绩和能力素质等情况的评价,并进行排名排序。三是互评排序。同一培养方向的实践锻炼干部进行互相评价,并排名排序。四是考核组评价。考察组通过到现场实地查看实践锻炼干部工作项目、工作现场和工作成效情况,综合干部现场述职、民主测评、谈话了解等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并按照培养方向进行排名评价。实践锻炼完成后,综合考核成绩作为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树立了凭能力、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进一步激发了年轻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