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常态化

2018-01-22菜刀少爷

北方人 2018年6期
关键词:常态工作

文/菜刀少爷

1

工作上认识个老哥,40多岁,有意思的人。

他在一线门户做过电商一把手,后来出来单干,又经历过两次创业。无论做职业经理人,还是创业当老板,他保持着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的习惯。

和他喝过一次酒,发现个有趣的事情: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他却从来没感到过“痛苦,难受,度日如年”。创业之路,百转千回,困难挫折如同家常便饭,但他的目光并没因此黯淡。他相信,“人生本来就是由开心和不开心串起来的”。

老哥的事业做得不小。但他有一个特质,尤其吸引我的注意:努力常态化。

这个特质,在我认识的许多牛人身上都能看见。你看他们:大年初二的早晨,坐到桌前写方案;年会狂欢结束后,回到办公室改合同;高铁上、机场里,用手机写稿子,回邮件。

他们不会觉得以上这些有多了不起;他们不会被自己“熬夜一次”而感动;他们也不会把这些发到朋友圈里,然后在旁边写上“我也是挺拼的”。

这些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设,不需要自我说服,不需要意志力驱动。这些努力,是潜意识中的自发行为,是肌肉记忆的习惯动作。

在我的视角里,这些点点滴滴、无人关注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常态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2

常态化努力的对面,是间歇式努力。

你办了一张健身卡,决心重塑自己的身体和生活。1月1日开始,12月31日到期,中间只去过两次。

你买了英语六级的单词书,占了图书馆的座位,雄心勃勃要大干一场。最后脑子里除了对abandon滚瓜烂熟,什么也没留下。

你朝九晚五地上班,你浑浑噩噩地过活。你觉得百无聊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你决定每天下班回家后,拿出两个小时充电和学习……回家的那一瞬间,着了魔一样,懒神附体:凌云壮志滚一边去,打开电视,端上平板,舒服窝在沙发里。

你的生活特别像那本六级单词书:书的前一小段被翻看了无数次,页角都皱了;但后边的内容崭新如初,少有触及。

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又是关乎成败的大事。这些细节,折射出的是努力的属性。努力常态化是成功与否的分水岭,各自延伸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轨迹。

多数人只是在热血和堕落间徘徊:一段时间,猛冲猛打,自己感动哭了;一段时间,懒散放纵,行尸走肉一般。

我相信每个人都努力过:都有过热血沸腾、立誓发狠的时候,都有过奋进狂飙、强力输出的经历。然而,平庸和杰出之所以泾渭分明,那是因为,平庸者的努力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统的,走走停停,断断续续。

我们有时候会想,“我都努力过了,为什么还是没得到好运气?”实际上,努力不是重点,常态化才是关键。

昙花一现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3

高中时,同桌和我的关系类似于皇马和巴萨。

他是最令我胆寒的人:下午期末考试完毕,晚上还默默去自习——我的竞争对手啊,连半天都不让人休息。我的心都要碎了。

可怕之处在于,他风轻云淡,面沉似水。一切发生得如此自然,不需自我说服,不需心理建设……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努力常态化的人最可怕:对这些人来说,努力不是一项需要分配的工作,而是自然发生的事情。不管有喜恶高低、状态好坏,他们能随时进入角色,在过程中找到感觉和快乐。

普通人最大的问题是:干活看心情。状态不好,身体微恙,就不干活了?不存在的。这么娇贵,哪里是成事的样子。你玩王者荣耀,刷微信淘宝,需要心理建设吗?需要状态好吗?

4

顺丰这些年高歌猛进,气势如虹,和老板王卫的职业习惯不无关系:创业20年,每天工作14小时是太正常的事。王卫是很有危机感的人,3个月没有变革创新,就会觉得危机四伏。

地产大佬罗康瑞是瑞安集团的主席,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罗的崛起,可不光靠家里:大学毕业,找家里借了10万元,整整7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一天休息……于是才崭露头角,小有名声。

我不是“工作玩命”的拥趸,我厌恶“要成功,先发疯”之类的毒鸡汤。我认为,任何透支身体去工作的行为都是不明智、不值得的……

但实际情况是,对于多数创业者来说,不经历5年—8年、每周7×12小时的创业奋斗很难有大成。5×8小时的时间表,远远不足以支撑你出人头地的。你家境平平、智商普通,你只是玩玩打打、优哉游哉地做一做,就想成功,凭什么?我不认为那个运气万里挑一的人是你。刚加了两次班,就觉好感爆棚、天下在手,这样的人注定没有出息。

工作时间是表象,它的本质是努力常态化。它保证不了你成功,它只是基本配置。它需要你坚持不懈,需要数年一日,需要持续输出,需要你有坚如磐石的耐心。

有多大耐心,才配得上多大野心。没毛病。

5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努力无用的论调变得非常受欢迎。

我们说,“人的命运,不光依靠个人努力,也要依赖历史进程”。话虽如此,但不能抹杀了努力的意义。

努力无用也好,阶级固化也罢,多数时候,是不努力者的借口。一个人,连力气都没有用尽,还谈什么方法、理想和人生?

在我的公式里:成就=天赋×运气×努力。其中,只有努力是我们唯一能掌控的东西。

努力当然是有用的,扪心自问,你做12个小时是不是就比8个小时更有产出?如果不是,那你也太弱了,别折腾了,找个地方养老吧。

这里的努力,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月两月,甚至可能要一两年才能看出端倪。可惜大多数人在回报来临之前选择了放弃。努力一两下就有回报?哪有这样的好事。

我们总认为付出够多,得到太少。其实,还是付出得不够:一般的,把付出打一折,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才符合世界运行的规律。

持续而稳定的输出十分重要:拆开来看,只是一件件的小事;时间长远,便是天与地的距离。这就是努力常态的意义:

当努力的因子融入你的血液,当努力对你根本不算一个要求,相信我,你会看到一个新的世界、新的自己。

猜你喜欢

常态工作
以前觉得没必要,现在希望常态化 体检在农民工中越来越“吃香”
新常态下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探索与实践
不工作,爽飞了?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选工作
努力推进青少年普法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