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2018-01-22张清林黄桂华
文/张清林 黄桂华
“工会主席,就是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这是十八站林业局十八站管护区工会主席刘立国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如同行为准则,贯穿于他的工作中。面对职工群众,他始终以一颗火热的心,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帮他们所需。
90年代中后期,受大环境影响,林区发展陷入了“两危”(可采集资源危困、企业经济危机)境地,原十八站林场职工收入低,养家糊口成了问题,人员外流,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在十几年的艰难求索中,管护区在15万余公顷的施工区内逐渐形成林菌、林畜、林果、林渔、林服五大特色产业以及其他小产业。近年来,特色产业产值增长到300余万元,职工人均年增收7000元。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样的成绩取得离不开管护区工会主席刘立国的呕心沥血和倾心奉献。
在管护区的一片林间空地上,一条砂石路将综合种养殖基地分成了两部分——左边,略有起伏的地面上一次坐落着林菌、林畜、林果基地;右边,到处是沟沟壑壑、水泡沼泽,一台推土机正清理着碎石。以前,这里左边和右边的区域一样,全是生态植被,光长野草不长树,甚至砂石裸露,被职工们称为“荒地”。然而,经过调研后刘立国认为,“荒地”是天赐之宝,关键是要合理开发利用。于是,在他的带领下,管护区通过向上级求援、自己出资、与施工单位协调等方式,连续数年整修道路、堤坝,挖建鱼池、水塘,架电引水,为职工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如今,“荒地”右边的区域已经成为开发的重点:一座冷水鱼养殖场已经建成,该场总面积2万平方米,箱养鲟鱼、鲤鱼、鲫鱼约十余万尾,其中鲟鱼养殖是大兴安岭地区的第一家。由于养鱼的水是来自大兴安岭呼玛河的冷活水,鱼的肉质好,价格高于其他地区的人工养殖鱼。
职工张索海开心地说:“这个养鱼场原来是废弃的取料场,经过改造变成了鱼塘,引来了活水,无偿提供给5个职工养鱼,钱都让我们赚了!”
在刘立国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管护区党总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管护区职工利用业余时间皆可从事致富项目;转产后从事致富项目的职工,福利待遇与其他职工一样;对有致富愿望的困难职工,在部分物资上给予适当帮助,闲置厂房可以免费使用,为职工发展致富项目提供贷款担保……
在鼓励扶持职工发展林下经济方面,刘立国动了不少的心思。他建立了《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职工创业增收致富成长档案》,坚持以工会为龙头,以职工为主体,实行工会带基地、基地带职工的模式,强力推进职工创业增收致富工作。在刘立国的努力下,管护区职工在“56”管护站养羊600只,在弧度弯等三个管护站养殖蜜蜂200箱,在17干线等四个管护外站养家禽2000只,家庭管护实现了“一站一品”。同时,帮助职工成立合作社,使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黑木耳、生猪养殖两个合作社进入省级先进社。
细微之处见真情,刘立国始终心系职工。为丰富管护外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普及实用科技知识,刘立国先后为5个管护外站送去了“移动书箱”,管护外站的职工通过读书不但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掌握了实用知识,而且还架起了通向职工创业致富之桥。刘立国热心肠是远近闻名的,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总是去帮忙,为人家记记账,张罗张罗事,忙里忙外的。在公益事情中,他更是积极响应,主动认领责任区,不怕脏、不怕累,行动迅速。几年来,他义务植树800多株,铺设便民桥5座,挖排水沟2000延长米,改善了居民区的生活环境。
刘立国把困难职工当亲人一样关爱。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是1974年建场的老场,退休职工多、伤病职工多、职工遗属多。刘立国时时刻刻牵挂着他们,哪家有大事小情,哪里就有刘立国的身影。管护区下岗职工和贫困职工多,为了使困难职工的子女接受正常的教育,他积极帮助特困家庭的学生办理相关证明减免学杂费,并为每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子女筹集捐款,仅2014年他就筹集助学捐款2万余元。几年来,他先后帮助11名特困生进入理想学府。面对困难职工子女就学的事,刘立国从未让他们失望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由于刘立国的出色工作,使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工会连续多年被林业局工会授予先进基层工会组织等称号;每年在局、地、省报刊上发表作品近40篇;连续5年在局工会举办的理论研讨获一等奖;先后被林业局工会评为“优秀工会干部”“优秀通讯员”;被大兴安岭地区授予“读书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被林业局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