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基本路径
2018-01-22马泽波中共红河州委党校经济教研室副教授
马泽波 中共红河州委党校经济教研室副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关乎民生民心、关乎发展全局。该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其目标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近五年来,红河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明确提出了“立足三大板块、突出六大产业、依托六大抓手”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全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2016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4.5亿元,增长5.7%;土地流转面积81.2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8.55亿斤;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338户,培养新型职业农民6320人;城镇化率达45.06%,增长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49元,增长9.9%。
尽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广大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农业农村的发展仍然受到各种资源条件和环境的约束限制,“乡村病”逐渐显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方面。分散型小规模经营占主要地位,小农户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效益不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二是农村方面。城镇化建设引发的乡村社会结构和农村经济变化,使得乡村问题日益严峻,如农村空心化、老年化、贫困化、乡村治理弱化等现象日渐显现,乡村发展活力逐渐降低,农民收入增长较难持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无疑是破解当前农业不强、农村渐衰、农民增收乏力等难题的行动指南,也是今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其中“优先”二字强调了农业农村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方向。第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了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具体目标,它不仅仅需要农业农村经济的振兴,同样也需要农村生态环境的振兴、农村社会文明建设的振兴、乡村治理的振兴,并通过发展产业、提升人居环境和有效的乡村治理,最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来支撑。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供了制度保障。第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别于以往所提的四化中的农业现代化,其涵盖的范围更加宽广,可以说包含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这就给今后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
(一)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四个坚持”既巩固了农民和土地的长期关系,又突出强调了改革中必须坚持耕地不减少、粮食不减产、土地集体所有、保障农民权益的底线,对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和“三权分置”制度打下坚实基础。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坚信改革不会损害自身权益,党中央作出了“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具体承诺,让亿万农村群众吃下了安心生产的“定心丸”。
(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在2016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体现的正是党中央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驾驭全局的战略视野。那么,如何确保粮食安全?第一,围绕“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求,明确粮食安全工作的重点,合理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划定永久性耕地保护红线,确保人民手中不缺粮。第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运用,持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强化粮食生产发展支持政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可以看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架构和未来走向,就是以构建“三大体系”为引领,在制度保障基础上,全面提升农业经营效益。“三大体系”相辅相成,又互为补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抓手。第一,当前工作重点是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附加值,使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第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是激活农业发展动力和提升农业生产率。当前分散型农业经营格局严重制约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而提出要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如何衔接?一方面要提高农业机械化利用水平,加大现代科技服务农业的力度,以此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则要转变农业生产和投入方式,通过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第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解决农业经营效益低下的重要举措。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谁来种地、谁来经营”的问题日趋严竣,土地撂荒、经营松散、主体缺失等问题,拖滞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因此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培育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四)促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乡村病”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农村贫困化。红河州农村地区尤其是南部山区,自然资源禀赋不佳、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是造成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治疗乡村贫困病,要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而产业融合发展主要解决小规模农业经营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进而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当前,可以从“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互联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农业+特色小镇”等方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民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五)发挥自治、法治、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农村改革的稳定和发展、新农村建设、基层执政地位的巩固集中反映了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性,“三治”的提出对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构建乡村治理体系,要保障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但村民自治仍需在法律框架下依法开展,因此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基层法治化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中遇到的问题,是确保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而“德治”对于预防和减少农村社会矛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以榜样立德、以文化养德、以村规促德,切实发挥德治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不忽视”就要懂农业、爱农民才能“不忘记”、爱农村才会“不淡漠”,这是“三农”工作者做好“三农”工作的情感基础。对于农村干部来说,要提高对服务“三农”的重要性认识,增加农村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扎根基层,帮助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要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关心群众疾苦,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农村基层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各级组织部门来说,要重视培养农村干部队伍,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解决广大“三农”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促进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强、美、富”的新时代强音。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农业科学发展体系,努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