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思维
2018-01-22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张晓辉马昕
[美]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 张晓辉 马昕/译
有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与海绵遇到水时的反应类似,那就是吸收。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你吸收的信息越多,就越能理解到它的复杂多样。
海绵式思维的第二个好处,是它的相对被动性。它一般比较快捷简单,并不需要繁复艰辛的脑力劳动,在给出的材料清晰明了、饶有趣味的时候更是这样。它要求的基本脑力劳动不外乎两点:全神贯注、牢记在心。
这种思维存在着一个致命缺陷,它无法让我们确定哪些信息与见解值得相信,哪些需要反对。要是一个人始终用海绵式思维的话,那么,他相信的就是任何他最后读到的东西,随便遇到一个什么人,就做了他的精神傀儡。
我们觉得,你最好自己选择要去吸收什么、忽略什么。要想做出这样的选择,你得带着提问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你主动地参与其中。作者在试图跟你讲话,你就得尝试作出回应,虽然他根本不在你身边。
这种互动的思维方式,就叫做淘金式思维。淘金的工作颇有挑战性,有时还相当冗长烦人,不过其褒奖也会十分丰富。要想在对话当中的砂石里淘出黄金,需要你频繁提问,思考答案。
海绵式思维重在得到知识,淘金式思维则强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其进行积极的互动。例如:当某人想要我相信某事时,我是否会问“为什么”?想到正在讨论的事情可能存在的问题,我是否会把它记下来?我评价过正在讨论的事情吗?如果某个话题针对的是已经讨论过问题的合理性,我是否还会形成自己的结论?
一个人要是采用海绵式思维,会怎样去阅读?他会小心谨慎地阅读书上的字句,尽自己所能牢记在心。他会给关键的字句圈圈点点。他会归纳主要的论题与观点,还会时时翻检自己做的记号和笔记,保证不遗漏任何重要的东西。他记下了作者的推理过程,却不去进行评价。
使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又会怎样做呢?他也希望通过读书得到新知识,但他会问:为什么作者会提出这些观点?他会在页边写下作者推论中存在的问题,不停地与读到的材料进行互动。他的目标是要批判性地评价这些材料,再基于自己的评价得出属于他个人的结论。
(摘自《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