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无信不立
——话信德
2018-01-22王汉苗
□ 王汉苗
〔作者为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先秦儒家身体观研究”(16CZXJ07)的阶段性成果〕
信,《说文解字》中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意指信是一个会意字,与人说的话有关,真诚的话就是信。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信德多用在祭祀的场合,要求人在神灵、祖先面前说话真实无欺。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信德逐渐褪去对神灵、祖先交往的宗教色彩,价值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贯穿人类生活各领域、调节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规范之一。
信德是为人立世的根本
信,很早就被确定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准之一。“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个人若想得到他人的支持和认可,获得他人信任是前提。孔子曾感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他在社会上就无法行事。一个失信的人,无法立足于社会。古人云:“人之所以立,信、智、勇也。”人有信、智、勇三种德行,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所以说,信德是一个人为人立世的根本。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当遵循的做人原则。唯如此,方可取信于人;反之,则可招来杀身之祸。
从前,济阴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水中的浮草大声呼救。一个渔夫闻声而来,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黄金。”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账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黄金。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捕鱼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10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所以,人若要为人立世,必守诚信。
信德是家庭和谐稳定的基石
家庭能否和谐稳定,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家庭成员的关系主要是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须臾不离诚信。古人云:“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意指,夫妇本来是有恩情的,但若彼此不忠诚,就会导致分离。这说明诚信是夫妻之间和睦相处的基石。
南朝陈的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非常恩爱,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隋文帝派兵灭陈,徐德言便将镜子破成两半,一半自己收着,一半交给公主,并和她约好,如他们分散了,就在每年的元宵节,拿着镜子到市场上去卖,以求有重逢的机会。后来,将军杨素掳去乐昌公主,使他们夫妇分散了。到了元宵节,公主派老仆拿镜子去市场上卖,结果真的遇到了徐德言。杨素被他们夫妇二人的真情感动,将公主还给徐德言。这就是“破镜重圆”的典故。这个故事中的公主若贪恋个人的荣华富贵,不守夫妻临别时的诺言,夫妻二人就不可能团圆了。同样,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必须建立在坦诚相待、诚实守信的基础上。民间流传已久的“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就是告诫人们,父母对待子女一定不能哄骗,要言而有信,真诚相待。
信德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
人与人能否和谐相处,关键看其能否坚守信德,因为人类社会的实践表明,谁也不愿意和一个不守信的人打交道。《逸周书》提出的“乡党之间观其信诚”的观点就是告诫人们,邻里之间能否和谐相处,就要看能否以诚相待,守信行事。在孔子的心目中,能否守信是交友的原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即朋友之间交往是建立在说话要讲诚信的基础上的,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一切向钱看,不讲诚信,连自己的亲朋好友都蒙骗,严重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
2017年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吴军业,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李巷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他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祖父学习中医,靠着一根针、一把草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条件简陋的村卫生室成为乡亲们心中温暖的小医院。吴军业擅长治疗面瘫和腰腿病,面对慕名而来的患者,他给自己立下了规矩,针灸推拿,分文不取;遇到患者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医药费时,一律减免。吴军业的医术和医德远近闻名,领导想调任他担任卫生院分院的领导,被他拒绝了;私人医院愿意出高薪聘请他坐诊,也被他谢绝了。行医近40年,吴军业无私奉献,恪守祖训“世道再难,咱也要让老百姓瞧得好病”的承诺,不为名利所动,不为金钱所惑,用诚信为乡亲守护健康。
信德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要赢得他人的真诚相助,首先要取信于人。《易经》云:“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个人有了诚信,才会得到别人的重视和任用。所以,以信立身,以诚待人,不因各种利害得失而弄虚作假、食言毁约,自然就能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信任和支持,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奠定“人和”之根基。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14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宋真宗。宋真宗召见了他,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目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禀告,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当时,京城的大小官员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就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宋真宗提拔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异常惊讶,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其实我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就参加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后来,晏殊官至宰相,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
信德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信德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远胜过强大的军事力量。《论语》中曾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贡,问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三者对于社会治理最为关键的是哪个?孔子把“民信”作为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若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老子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关乎国家的兴衰。
《吕氏春秋·贵信》中说:“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即君臣间不守诚信,百姓就会批评、指责、厌弃他们,国家就不会长治久安;做官不守诚信,社会风气就会败坏,年少的就不敬畏年长的,地位尊贵的和地位低贱的就相互轻视;赏罚不诚信,百姓就不知道遵守法则,容易犯法,偷奸耍滑不可以役使;朋友结交不守诚信,就会相互怨恨,不能相互亲近,最终离散;各种工匠不守诚信,就会偷工减料,制造的器械就会粗劣、作假,丹、漆等颜料就不纯正。可见,诚信是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
综上所述,信德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是不可或缺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传承弘扬这一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诚信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诚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之基,不仅要弘扬传统的“诚信”美德,更要大力推进以个人为基础、企业为重点、政府为关键的现代“信用”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个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旺、政府无信不威、国家无信不强的观念,使现代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自觉的行为规范。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争做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切实履行时代赋予的取信于民的职责和使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相信群众,请群众来监督和评判,我们党的各项工作才能做到不虚不空不偏。只要取信于民,就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伟大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