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带三创』助力脱贫攻坚
2018-01-22
自2017年2月入区驻村以来,33名省派菏泽市定陶区第三轮第一书记围绕省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部署要求,结合帮包村工作实际,创新开展“三带三创”活动,紧紧抓住党建“牛鼻子”,持续焕发能人“新活力”,着力激发群众“内动力”,带支部创事业、带能人创产业、带群众创家业,不断夯实帮包村和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基础。
带支部创事业,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能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定陶区省派第一书记们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带领帮包村党员干部争取资金、清障修路、架桥打井、建设活动场所,在具体工作中历练了村班子的服务能力,既当带民富的“引领者”,又当助民富的“服务员”,增强了村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截至目前,各村省派第一书记带领帮包村党员干部群众,累计争取、承接各类资金1.13亿元;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4处、9500余平方米,修缮、改扩建12处、6000余平方米;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广场24个,新建农家书屋7座,扩建、配套村级幼儿园4所。同时,坚持完善各项村级规章制度,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针对村级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先后召开党员会议380次、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324次,表决确定村级公益设施建设、落实扶贫惠民政策、贫困户动态调整等大小事务1900余项,“村里有事,大家商量”成为工作常态;利用“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帮包村党员干部到临沂、开封、兰考等地开展党性教育56次,为村党员干部上党课45场次,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为帮包村培养基层后备干部23名、入党积极分子61名,发展党员14名,配合乡镇党委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一大批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本村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带能人创产业,夯实村级产业发展基础。省派第一书记注重激发帮包村“种养加”能人大户活力,帮助能人大户流转土地、争取政策、拓展销路,吸引外出务工人员、本地大学生、退役士兵等群体返乡创业,并将其培育成“新农人”“新乡贤”。按照“先富带后富,共同奔小康”的工作理念,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强化能人带动作用,大力开展产业帮扶。创新建立“能人—党员双向培育”机制,把本村能人发展为党员,并吸纳进村班子,把本村党员和村班子成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先后12次组织本村能人大户、党员干部到高校院所、培训基地参加专题技术培训班,邀请市、区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种植养殖技术下乡、“村淘”运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技能培训109场次,培养各类本土能人93人,吸引返乡创业人员105人,帮助流转土地8900余亩。依托能人制定村级帮包发展规划34个,培育和发展大棚种植、牛羊养殖、衣帽加工、电子商务、冷库仓储等五大类产业、40个项目,带动22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截至2017年底,在第一书记和能人带动下,共帮助帮扶村增收260万元,其中村集体增收26.9万元,惠及贫困户1830户,户均分红1421元,帮助1864户、4755人实现脱贫,促使32个村贫困发生率由6.10%下降到1.15%。
带群众创家业,“志智双扶”拔出穷根。为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省派第一书记和村党员干部一道,大力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不等不靠、艰苦创业的思想,着力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实现贫困户自主劳动脱贫。注重教育引导。在各帮包村创新推广“夜间课堂”,利用夜间和农闲时,由省派第一书记、区“双联双创”扶贫工作队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等担任讲师,采取集中讲、分散讲、专题讲等方式,累计开展讲习活动355场次,帮助贫困群众熟悉扶贫政策、了解发展潜力、展望美好未来。注重文化引领。贫困群众有“等靠要”的思想,很大程度在于对“给钱给物”输血式扶贫的心理依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省派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文化的塑形作用,通过小品、相声、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送戏下乡、各类道德模范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37场次,绘制脱贫文化墙1200平方米,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在各村评选35户“脱贫先进户”,让脱贫户“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开导群众、激励群众,让贫困群众看到出路、增加希望、迸发热情,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斗志,进一步焕发了贫困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