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云德:科学工作者要为老百姓做贡献

2018-01-22余晓洁

党员干部之友 2018年2期
关键词:干扰素传染病防控

□ 余晓洁 常 理

“吐尽腹中丝,愿作春蚕卒。只为他人暖,非为自安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侯云德写的这首名为《决心》的诗中,老科学家的初心可见一斑。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病毒世界,利用所学铸就重大传染病防控之“盾”。2018年1月8日,侯云德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表示,科学工作者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是要为老百姓做贡献。

一举“拿下”仙台病毒

侯云德1929年生于常州,小时候半工半读,养过鸡摆过摊,仍成绩优异。

1958年至1962年,他在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刚到所里,侯云德就遇上“大事”,动物房小白鼠大量死亡,专家束手无策。侯云德通过仔细调查,判断“罪魁祸首”是仙台病毒。经过反复试验,他证明了自己的结论,并对实验室进行系统消毒,清理所有动物。此后,实验室再也没有出现动物集体死亡的事件。

留苏三年半,侯云德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苏联高等教育部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他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这在历史上前所未有。

1962年,学成归国的侯云德投身到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基础研究中。他率先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完成了当时我国最大基因组——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一系列新型原核表达载体和病毒基因治疗载体;还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原表位及其致癌性分子机制等,奠定了我国分子病毒学的研究基础。

推动干扰素“平民化”

干扰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功能。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干扰素完全依靠进口,患者治疗一个疗程的费用需要2万元至3万元,这在当时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为让干扰素“平民化”,让每个老百姓都能用得起,侯云德和团队开始了漫长的干扰素研制工作。在经历了数不清的试验与失败后,1982年,侯云德成功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α1b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发出国际上独创的国家I类新药产品重组α1b型干扰素。这是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的先河。α1b型干扰素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细胞性白血病等具有明显疗效,且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副反应小得多。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侯云德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研制之初到今天,40多年过去了,我国自主生产的干扰素不仅占领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而且价格比以前低了10倍以上。侯云德主导研制的基因工程药物已让上千万名患者得到救治,对我国生物医药的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努力编织传染病防控网

2008年,79岁的侯云德被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他带领全体专家组,顶层设计了我国降低“三病两率”(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总体科技规划。

他特别强调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对能力的提升,布局建立了多部门、多领域、覆盖全国的传染病检测平台和监测网络,建立起72小时内鉴定和筛查约300种已知病原体和筛查未知病原体的检测技术体系,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技术和能力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我国87天率先研发出甲流疫苗;2013年,我国在全球首次确认并成功应对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疫情,4天内成功分离并锁定病毒;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掠去数以万计生命,我国派出传染病防控队伍前往塞拉利昂,确保零感染零输入,实现传染病防控的关口前移……

从事科研工作60多年,侯云德为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奠基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虽至耄耋之年,他仍然在为祖国的医药健康事业殚精竭虑。他曾赋诗以明志:“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猜你喜欢

干扰素传染病防控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