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助秦一统天下
2018-01-22赵志军贝云
赵志军 贝云
“歪打正着”的郑国渠
秦王赢政当政初年,秦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已渐显露,关东六国惶恐不安,纷纷想办法阻止秦国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这些战战兢兢的国家中,与泰国相比邻的弱小韩国所感到的威胁最强烈,于是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阴谋,派出一位名叫“郑国”的高级水利工程师到秦国,说服秦王在关中平原上横向开凿一条长约150公里的大水渠,连通渭河的两大支流——泾水和洛水。
关中平原是一条狭长的谷地,土质肥沃疏松,很适于农耕。然而,这片区域的地势北高南低,河谷又在最低处,因此千百年来空望着滔滔渭水东流去,无法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在北山坡上与渭河平行横向修一条水渠,渭河以北的这片广袤土地自然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灌溉。
郑国渠的灌溉作用是显而易见,似乎并没有什么阴谋可讲。但是,韩国费尽心机设计这个阴谋的核心要点并不是在“灌溉”本身,而是诱骗秦国调动大量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一个巨大工程项目上,以达到劳民伤财消耗秦国国力、延缓秦国出兵天下的目的。
可结果却与韩国的初衷大相径庭。由于这条水渠的修建,八百里秦川一跃变成了良田沃土,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亩产量增加了三倍,秦国的国力因此猛增,反而加快了吞并六国的步伐。
为什么郑国渠的实际效用与韩国当初的设想差距竟然这么大呢?韩国的诸多谋士即便再无能,也不至于愚蠢到如此地步啊!其实谜底很简单,韩国的决策层在设计这个阴谋时,仅考虑到了灌溉因素,却忽视了决定农业生产的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农作物品种。郑国渠的问题出在小麦身上!
令韩人犯晕的小麦
中国的农业起源有两个独立发展的脉络,一个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方稻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另一个是沿黄河流域分布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粟)和糜子(黍)。
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都起源于中国本土,非常耐旱。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当时韩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和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种植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并不需要人工灌溉,仅依靠自然降水就足以获得好收成。
与小米不同,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这种外来的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就面临了水土不服的问题。西亚和东亚在降雨季节上的截然不同,造成了小麦在传入中国后对生长环境极度不适应。因此,要想在中国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小麦,首先必须解决人工灌溉问题。
由此看来,小米和小麦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对灌溉的需求,前者基本不需要的灌溉,对后者而言却至关重要。小米与小麦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产量的高低。小米平均亩产在100公斤左右,小麦平均亩产大多在400公斤左右,二者相差约三倍。
韩国的农业是以种植传统农作物——谷子和糜子两种小米为主,人工灌溉可有可无,所以他们主观地认为,修建郑国渠虽然具有灌溉作用,但对也种植小米的秦国农业的实际意义不大,至多是锦上添花而已,因此工程项目能够达到消耗秦国国力的最终目的。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来自西方的秦国人对小麦的生长特点和种植技术非常了解,原先仅能种植小米的土地改种高产作物小麦了,由此粮食的平均亩产翻了几番,秦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韩国人忽悠秦国人修建郑国渠,却不料帮助熟悉小麦的秦国成就了统一天下的大事。
(摘自《中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