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城的尴尬

2018-01-22

创造 2018年5期
关键词:省城面子县城

《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14年中国内地最佳县级城市榜,昆山连续第六年名列第一,与江阴、常熟、张家港、义乌一起名列排行榜前五名。其实老外并不懂得中国的县城,这些县级城市已经没了“县”的味道,而是缩小版的中等城市了。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县城有着独特的县域文化,县城里稍微有头有脸的人,就会被大众认知,为官的弄个科级就算仕途成功;为文者一辈子在诗歌刊物发三首诗就算著名诗人了;豆腐坊上了生产线就算大老板;年轻时一次劈腿半辈子都背着“风流”的名;要想出名不用趁早,在县城里卖5年烧鸡不换地方,全城人就知道了你的名号。

在县城里,挣大钱难,可成为大款容易,开一台“四个圈”的奥迪在县城转四个来回就有了仰慕者;当大官难,可找到权威的感觉不难,无论你是在税务所还是农科所,只要是所长,在县城都算“高干”。

县城人打开窗户就是左邻右舍,它是集镇的延伸和拔节,它是放弃了土地的农民村庄。即便你也学都市人那样,一道铁窗两扇铁门,也实现不了“大隐隐于市”的目的。

县城人讲的是关系,靠的是朋友,认识的人多有时比钱多更管用,人脉决定着成败。县城里的人重于为人,轻于干事。不会做事不怕,不会处事则难于立足。

再小的县城也不是乡村,即便县城里没有一座楼房,那一个个小小的房间里也布局着各种职能部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县城人的文化积累薄,但县城人的脸皮更薄,他们把面子看得和自尊一样重要,不给面子,就是伤了自尊。朋友聚会,自己明明兜里没多少钱,也得冲上去埋单。这顿喝了你的酒,下次找机会得补偿,不能占别人的便宜。县城人到了省城,到了大都市,自己曾经在县城接待过的“朋友”摇身一变,只会嘘寒问暖“假客气”,对此县城人极为恼火,回去后见到朋友的第一句话保准是:“省城人真虚头巴脑!”可是没过两个月,省城的人又下来了,县城人往往仍笑脸相迎,杯盏接风。没办法,天生就是脸皮薄,好面子。

中国县城规模一天天在扩大,可县城的数量却一天天在减少,县城发展了,变成了城市,可是乡镇发展了,却变不成县城。我不喜欢县城里的某些习俗和观念,但也真怕若干年后中国没有了县城。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县城,最能体现国人的人情和风俗。

(摘自《清远日报》)

猜你喜欢

省城面子县城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面子≠尊严
太原古县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追着月亮跑的人
某贪官的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各奔东西
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