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动能 亿万农民新期待
2018-01-22
农者,天下之本也。
今年初,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一经发布,便引发广泛关注。产业如何发展、人才如何培养、文化如何振兴、生态如何保护、组织如何建设,亿万农民翘首以盼的“惠农大礼包”如何落地落小落实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聚焦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五个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的科学论断,并要求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特别关注和思考。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今年全国两会首设“代表委员通道”,走上“代表通道”的两位云南代表不约而同地推介起了云南特色、绿色农产品。全国人大代表、昭通市市长郭大进推介昭通的“金苹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则拿了个“院士版”马铃薯亮相聚光灯下讲述科技扶贫故事——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为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加快脱贫奔小康鼓与呼。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民摆脱贫困是前提。在云南,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咖啡、坚果、中药材等产业都是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如何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在全国人大代表、曲靖市市长董保同看来,现代农业投入大,需要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品牌建设推广上进行突破。他建议,加大力度引入农业龙头企业的参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提升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知名度。
“如果有一定政策支持,有的乡村再过5到10年就是最好在的地方。”全国人大代表、永胜县松坪傈僳族乡松坪村委会主任胡胜宝建议结合各地实际,考虑长远,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他认为,乡村培育特色农产品产业一定要形成规模,并打通销往城市的销售渠道,否则农产品价格上不去,农民积极性也上不去。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向“三农”倾斜,农业农村从过去“被资本遗忘的角落”,逐渐成为可创造绿色产值的“投资洼地”,变成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淘金基地”。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代表、委员们勾画着一张现代农业的蓝图。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乡村振兴的各项目标中,核心是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承诺,也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一些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中建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土地、宅基地等关键领域深化改革,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资金,使农业农村活起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有奔头有赚头有希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优势和财富,如何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让农民“靠山吃山”脱贫致富?
“这几年退耕还林,村里的人不种地还有补偿款,劳力外出打工又能赚一份钱。”全国人大代表、永善县茂林镇永兴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德才对退耕还林政策表示拥护,他建议继续深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扩大退耕还林面积,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增加林农收入,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对于如何用好用活退耕还林政策,全国人大代表、普洱市市长杨照辉建议,退出来的耕地要结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增加群众致富路子。
在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高峰的思考和调研中,云南省丰富的光伏资源也是一个潜在的产业机遇。他建议,把村级扶贫光伏电站建设与推进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和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太阳能光伏养殖场、光伏农业蓄水灌溉系统等项目,服务农村发展,促农增收。
广阔的农村腹地,沉淀着资源,也孕育着无限机遇。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中也有很多返乡创业的弄潮儿。
“将来学到技术、管理经验,带几个合作商回家乡开发蚕丝加工产业。”来自曲靖市麒麟区的袁海波代表是新生代农民工,高中毕业后就去了浙江打工,如今已成为当地一家制衣企业的车间主任。这几年,家乡的养蚕业初具规模,让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他建议政府在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方面出台一些鼓励政策,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勾勒的这幅田园山水画,让多少人梦回故乡。
据有关部门统计预测,现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多于城市人口,在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将来,还会有三四亿人生活在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勾画的就是我们未来的故乡。
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天蓝、水蓝,那才是我心中的大理蓝。”在洱海边长大的全国人大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监测站副总工程师杨晓雪建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力度,着力加强污水、废气、固废等常规污染问题综合治理。
“以前村子没规划,家家户户想怎么建房就怎么建房,垃圾遍地,脏、乱、差现象突出。”全国人大代表、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镇党委书记魏金龙告诉记者,现在镇里很多村子修建了排水沟渠、卫生厕所,人居环境越来越好。
“不阻断传统文化,留住乡愁、留住特色。”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主委李学林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十分必要。
探索建立有别于一般公务员考试的录用制度,补充农村实用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提高贫困地区村“三委”人员待遇,鼓励大学生到村“三委”工作;提高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待遇,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一个个民生分量十足的议案、提案、建议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代表、委员们建议,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打造一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让那些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都能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