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垦父辈的艰苦岁月

2018-01-22殷昭娣

兵团工运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军垦父辈戈壁

□殷昭娣

我是军垦第三代,1958年外公带着年仅八岁的母亲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从四川老家跟随大部队来到了位于喀拉铁克山南麓的戈壁荒滩——胜利农场,当时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窝窝头,晚上戈壁滩上的风声如同鬼哭狼嚎。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没有退缩,硬是用铁锨、坎土曼、扁担和独轮车,挖出了胜利渠、引来了天上雪水。当时所有参加开荒造田的职工都卯足了劲,大家你追我赶,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当时没有拖拉机推土机,全部靠肩挑、靠手提,每次都超额完成运土方的任务。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天吃的是玉米馍馍和糖萝卜汤。在苏联专家预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盐碱地,挖出了一条条排渠,排碱治盐,把戈壁荒漠变成了良田,创造了令后人惊叹的人间奇迹。后来团里把所有的荒地都种上了棉花和水稻,大家终于吃上了细粮。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奉献与付出,展示出对新疆这片热土的眷恋。

我的父母是勤劳、淳朴、厚道的团场职工。父亲1958年从湖北支援边疆建设来到了二团。母亲14岁时便早早参加了工作。在人们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少言寡语,整天埋头苦干的老实人。他在二团建安公司当了一辈子的铁匠,在工作的39年里,任劳任怨,他那时的铁锤敲打声,从清晨到傍晚从未停止过,像一曲曲节奏优美的打击乐,传遍了整个连队。

父母艰苦朴素的作风一直到老,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印象中,冬天时,父亲总爱穿一身早已褪色的土布衣服。每逢过年时,才会穿上那套平时舍不得穿的中山装,其实那也是20年前定制的。父辈们那兵团人的三五九旅精神,通过点点滴滴,深刻地影响着我。

作为兵团人的后代,大学毕业,毅然扎根新井子,成为一名自豪的兵团建设者,也曾迷茫彷徨过,也曾为难退缩过,但经过三五九旅精神的浸透,带着父辈的嘱托,我的每一个细胞在这里汲取着千年不朽的胡杨精髓,感受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在引领二团人民走向强国之梦的今天,“向南发展”的时代春潮在神州大地澎湃奔涌,“学转促”的劲风吹遍了二团南北,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让我们缅怀过去,牢记先辈的嘱托,点燃中国梦,创造辉煌;让我们面向未来,传承三五九旅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军垦父辈戈壁
父辈们
戈壁里的水波
军垦文化之乡放异彩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伊犁放歌
MONUMENTAL MEMORY
更正
把军垦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戈壁深处“战味浓”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