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2018-01-22程辉
程 辉
从十九大到全国两会,“民生”这个词始终被摆放在重要的位置。十九大报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体现的就是一切为民的民生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始终牵挂着全国困难群众,细小到了百姓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揭开锅盖,看看群众吃得好不好,掀开被子,问问群众睡得暖不暖……”等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直面民生热点:取消流量“漫游”费,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等等。点点滴滴,事无巨细,从最琐碎之处回应了群众的关切,描绘了人民生活新画卷,饱含着暖暖的民生情怀,彰显了我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广大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期待,就是党和政府的执政追求;群众愿景,就是人民公仆的责任担当。大家懂得经济新常态,并不只意味着增速放缓,反而给民生带来无限机遇和广阔空间。增长速度换挡,改变粗放增长方式,大力修复生态,是民生;产业结构调整,做强现代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是民生;老龄化加速,深化养老、医疗等改革,是民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省出更多财力物力,投入到民生改善上……。民生是篇永无止境的大文章,只要善为政,就能处处有民生。
百姓对民生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民生改善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民生领域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这既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注解”,也是马斯洛需求曲线的“中国攀升”。民生改善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群众生活中还有新的操心事、烦心事。儿童托育如何让人安心、教育如何更加公平、医疗怎样更有质量……这些老百姓每天念叨的“小事”,成了政府工作报告上的“大事”。一个个民生领域的关键词、一组组掷地有声的数字目标、一条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展现出民生改善的新希望。“民之所欲,我之所求”。民生改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更是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一切工作的最终落点。
不断满足人民新期待,彰显了执政者的民生理念;重视民生,体现了党心与民意的强烈共鸣;改善民生,激荡着顶层设计与基层视野的同频共振。这其中蕴藏着民生答卷更加精彩、中国前行更加稳健的底气与力量。正如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感言——“百姓的日子过好了,发展的步伐才能迈得更稳更大”。站在“十三五”的潮头眺望未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应当成为各级党员干部须臾不可忘记的价值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