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腺疫的防治
2018-01-22段雪梅
段雪梅
(甘肃省陇西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748100)
腺疫俗称“槽结”“喉骨胀”,是马、骡、驴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颌下淋巴结发炎化脓为特征,病原为马腺疫链球菌,主要发生于幼驹。
1 诊断要点
1.1 流行特点
常见于春、秋气候骤变时,发生于四个月龄至四岁的马、骡、驴,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传播。
1.2 症状
急性发热(40—40℃),鼻黏膜潮红,流出大量浑浊鼻液,渐渐成黏性及脓性,颌下淋巴结热痛肿大,甚至填满整个下颌间隙,以后破溃,流出黄白色粘稠脓汁。病畜颈部伸直,连声咳嗽,常有呼吸和吞咽困难。
临床常见有一过型腺疫、典型腺疫和恶性腺疫三种病型。
1.2.1 一过型腺疫:鼻黏膜炎性卡他,流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汁,体温稍高,颌下淋巴结肿胀。多见于流行后期。
1.2.2 典型腺疫:以发热、鼻黏膜急性卡他和颌下淋巴结急性炎性肿胀、化脓为特征。表现病畜体温突然升高(39~41℃),鼻黏膜潮红、干燥、发热,流水样浆液性鼻汁,后变为黄白色脓性鼻汁。颌下淋巴结急性炎性肿胀,起初较硬,触之有热痛感,之后化脓变软,破溃后流出大量黄白色黏稠脓汁。病程2~3周,愈后一般良好。
1.2.3 恶性腺疫:病原菌由颌下淋巴结的化脓灶经淋巴管或血液转移到其他淋巴结及内脏器官,造成全身性脓毒败血症,致使动物死亡。比较常见的有喉性卡他、额窦性卡他、咽部淋巴结化脓、颈部淋巴结化脓、纵隔淋巴结化脓、肠系膜淋巴结化脓。
1.3 细菌检查
必要时可取颌下淋巴结脓汁,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阳性长链状球菌,结合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便可确诊。
该病的诊断应与鼻疽、上颌窦蓄脓、鼻卡他区别。
2 预防
2.1 严防病马混入健康马群,新引进的幼驹应隔离观察两周。
2.2 加强对幼驹的饲养管理,防治感冒,增强体质。
2.3 在发病季节,应勤检疫,发现病畜,立即隔离治疗。病畜厩舍和污染用具等应用3%来苏尔等消毒。
2.4 临床应用的马腺疫疫苗是指将分离培养的马腺疫链球菌灭活后用于防制马腺疫的生物制品。第一次肌内注射5ml,间隔7天第二次注射10ml,疫苗的免疫作用保持在90%—100%。
3 治疗
腺疫的治疗方法根据马匹病情及是否存在并发症而异。需要强调的是,抗生素的使用必须在临床兽医的指导下进行,且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要充分结合临床症状及化验结果,不可无目的性的大量使用抗生素,以掩盖疾病征象,引起脓肿的转移。仅表现淋巴结脓肿马匹,不建议使用抗生素,以免抑制疾病征象,形成隐性带菌状态。在此种状态下,治疗方案应以促进脓肿成熟、破溃为主,可使用鱼石脂或热敷的方法,促进脓肿的成熟。也可采用手术的方法,将未破溃的脓肿引出,但要注意饲养管理,以免继发感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例如:保泰松、氟尼辛酰胺,可减轻马匹疼痛以及脓肿部的炎性渗出,以缓解咽喉部肿胀,提升马匹的食欲及饮欲,保证马匹在干燥温暖的环境下休息,并饲喂柔软、多水的饲料饲草。
3.1 青霉素或磺胺类药。上述两类都有效,如两者同时使用,连续四、五日更好。青霉素日量按体重每公斤5000—8000单位计算,隔8—12小时肌内注射一次。磺胺噻唑(氨苯磺胺、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等都可以)按体重每公斤用0.2g计算日量,并用等量的碳酸氢钠混合,分两次口服,隔12小时一次,从第二日起,日量按体重每公斤0.13g计算,也分两次投服。
3.2 局部治疗可于肿胀部涂10%碘酊,20%鱼石脂软膏,促使肿胀迅速化脓破溃,如已化脓,肿胀部位变软应立即切开排脓,并用1%新洁尔灭液或1%高锰酸钾水彻底冲洗,发现肿胀严重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时,除及时切开排脓外,可行气管切开术使呼吸通畅。
3.3 颌下淋巴结肿胀时,宜用热敷,然后涂擦碘酒。但肿胀出现波动时,即手术割开脓肿,使之排脓,同时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如面颊部呈现炎性肿胀,可用白芨30g、白矾12g、白蔹9g、明雄9g、木鳖子 12g、大黄 12g、黄柏 9g,共为细末,过罗筛后,拌合适量面粉,以冷水调敷颌下及面颊患部,每日换药一次。
3.4 患病初期,可用金银花30g、连翘30g、薄荷15g、牛蒡子 21g、板蓝根 30g、僵蚕 12g、马勃 12g、玄参21g、黄芩21g、大黄 30g,共为细末或煎汤,按病驹大小,分两次或三次内服。
3.5 病至中期,颌下肿胀渐熟成脓时则用黄芪15g、当归 15g、郁金 15g、甘草 9g、栀子 15g、黄药子 15g、黄芩 15g、连翘 15g、桔梗 15g、花粉 15g、皂角刺 15g、金银花 15g、牛蒡子 9g、马勃 12g,煎汤,引蜂蜜120g、鸡蛋清4个,按病驹大小一次或两次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