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

2018-01-22赵治彬孔宏芳王娟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气胸肌层消化道

赵治彬,孔宏芳,王娟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江苏 泰州 225300)

近年来,随着内镜隧道技术的迅速发展,部分外科手术范畴的疾病成为消化道内镜治疗的适应证。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是指来自于消化道黏膜层以下的病变,大部分为良性肿瘤,但部分具有恶变潜能,尤其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如胃肠间质瘤。既往对于此类疾病,多采取随访观察或外科手术的方式。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技术成功开展的基础上,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elling edoscopic resection,STER)既能对消化道SMT进行完整切除,同时能有效防止消化液腹腔渗漏,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势。本研究采用STER技术治疗SMT,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经内镜检查发现SMT的患者32例,进一步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CT检查明确肿瘤起源、排除消化道外侵犯及转移,经凝血功能、心肺功能等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4~70岁,平均53.4岁。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签署手术风险知情同意书,术前禁食8 h,禁水4 h,术前30.0 min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操作中使用CO2气泵。手术步骤:①定位:治疗前胃镜头端附加透明帽,内镜下寻找肿瘤,准确定位;②建立黏膜下隧道:在距SMT近口侧直线距离3.00~5.00 cm处食管或胃黏膜做切口,应用注射针向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靛胭脂、生理盐水混合液,将局部黏膜层隆起,IT刀切开黏膜层,形成1.50~2.00 cm切口,内镜沿切口进入黏膜下,逐步分离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在黏膜下建立纵行隧道,至肿瘤远端1.00~2.00 cm,注意止血;③完整切除肿瘤:内镜直视下,应用IT刀和Hook刀沿肿瘤周围分离瘤体,保持包膜完整性,将瘤体完整切除,注意避免损伤浆膜层;④封闭隧道入口:以氩离子束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热活检钳处理出血灶及可见小血管,生理盐水冲洗隧道,吸引隧道内残留气体及液体,金属夹对缝黏膜切口。标本以甲醛固定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1.2.2 术后处理 术后禁食24~48 h,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急、紫绀、发热、腹痛和腹胀等症状,如患者无明显不适,生命体征平稳,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术后常规予以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抑酸、止血、抗感染和营养支持等治疗。建议患者术后1、3和6个月内镜随访,观察创面及肿瘤有无复发残留。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与疗效

32例SMT均来源于上消化道,食管26例,贲门3例,胃底3例。其中,单瘤体31例,双瘤体1例。经EUS诊断,8例来源于黏膜下层(7例位于食管,1例位于贲门),24例来源于固有肌层;31例为低回声隆起,1例高回声隆起。所有SMT均予STER术完整切除,手术成功率100.0%。病变直径0.60~2.50 cm,平均1.24 cm,长径0.80~5.00 cm,平均1.72 cm。手术时间(黏膜切开至手术切口缝合完毕)20.00~120.00 min,平均41.60 min。其中8例黏膜下层手术时间20.00~90.00 min,平均43.75 min。术中使用钛夹4~20枚,平均5.9枚。术后病理:平滑肌瘤26例次,胃肠道间质瘤5例次,神经鞘瘤1例次,脂肪瘤1例次。

2.2 术后并发症

术后21例(21/32,65.6%)患者感胸骨后疼痛,予抑酸等处理,2或3 d均缓解;1例(1/32,3.1%)患者发生皮下气肿,予对症处理后,皮下积气3或4 d内自行吸收;1例(1/32,3.1%)发生气胸,术后氧饱和度波动在85.0%~92.0%,予胸腔穿刺抽气一次,吸氧状态下氧饱和度97.0%,不吸氧时氧饱和度逐步下降,予气管插管吸氧,8 h后拔管,第2天复查胸片右侧气胸,右肺压缩15.0%,双侧颈部及侧胸壁皮下气肿,术后第6天复查胸片,气胸完全吸收。所有患者术后无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瘘和继发性胸腹腔感染。

3 讨论

消化道SMT一般没有临床症状[1],多在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表现为表面覆盖完整黏膜的隆起性病变,可来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SMT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现有活检技术,如内镜下活检钳活检或细针穿刺活检,难以获得完整的病理资料,病变性质难以确定。而部分SMT,尤其是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具有恶变潜能,当肿瘤持续生长时,会出现浸润及转移等恶性肿瘤的特征。因此,早期完整切除肿瘤,获取准确的病理资料是必要的。

既往对于SMT的治疗,多采取随访观察方式,部分肿瘤体积大引起症状,或随访过程中肿瘤体积增大怀疑恶变的病灶,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开放性外科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慢,而腔镜外科手术在治疗腔内生长的SMT时往往难以明确病灶部位,需消化道内镜辅助治疗。因绝大部分SMT很少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2],为内镜下局部切除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的SMT,ESD可完整切除,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对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可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3-4]等,但易出现穿孔或“人工穿孔”,内镜下钛夹缝合技术或荷包缝合技术可修补穿孔,但有时难以完全封闭,部分可出现消化道瘘和胸腹腔继发感染等[5]。徐美东等[6]首创STER技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SMT,在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之间建立隧道,能完整切除肿瘤,同时具有保持消化道黏膜完整性的优势。

本研究中,32例SMT均采用STER手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切除率100.0%。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1.60 min,其中8例SMT来源于黏膜下层(7例位于食管),采用STER方式手术,手术时间无明显延长(平均手术43.75 min),相比ESD手术,STER方式可保持食管黏膜的完整性,避免食管狭窄的发生。对于来源于黏膜下层的SMT采用ESD或STER治疗的效果,还需大样本对比研究。术中及时采用热钳或APC止血,无1例术中发生大量出血,术后予钛夹严密缝合切口。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瘘及继发性胸腹腔感染。

据报道,STER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有皮下气肿、气胸和气腹等,少见的有胸腹腔感染和迟发性出血等[7-8]。本研究中,出现皮下气肿1例(1/32,3.1%),保守治疗后,皮下积气3或4 d内自行吸收;出现气胸1例,复苏过程中,心电监护提示氧饱和度波动在85.0%~92.0%,透视下见右侧气胸,予紧急胸腔穿刺抽气一次,患者不吸氧时氧饱和度逐步下降,为保证患者安全,行气管插管吸氧,术后第2天(8 h后拔管)复查胸片右侧气胸,右肺压缩15.0%,术后第6天复查胸片,气胸完全吸收,此病例考虑为SMT贴近外膜层,操作过程中损伤了食管纤维膜。21例(21/32,65.6%)患者感胸骨后疼痛,保守治疗均缓解。

结合既往报道[9-10]及本研究,总结STER术需注意问题:①术前完善EUS及CT检查,评估SMT来源、大小、有无浸润、转移,确保手术具有可行性,目前一般认为STER适用于SMT≤3.5 cm[11],本研究中SMT直径均小于3.5 cm,STER对STM直径>3.5 cm的治疗疗效还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②隧道内止血及冲洗:迟发性消化道出血、隧道感染在术后较难治疗,因而重在预防。开通隧道后,应用APC或热钳对小血管及出血灶进行严密止血,完整切除肿瘤后,在隧道完整的情况下,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隧道,清除坏死组织和焦痂,术后需严密缝合隧道入口;③预防气肿:使用CO2气泵,阮荣蔚等[10]初期未使用CO2气泵,皮下气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报道;避免过度送气[12],减轻隧道内压力,食管缺乏浆膜层,压力过大易导致气体沿固有肌层肌间隙渗漏;切除肿瘤过程中尽量避免损伤食管外膜层和胃的浆膜层;④钛夹牵引:对于部分贴近浆膜层的SMT,为避免肿瘤瘤体过大或穿孔导致肿瘤滑入腹腔种植,可先用钛夹固定瘤体,行内镜下牵引。

综上所述,STER是一个新兴的内镜下技术,利用自然腔道治疗SMT,相比其他治疗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少、恢复快和疗效确切等优势[13]。但因STER治疗病例相对较少,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论证其安全性及远期疗效。

猜你喜欢

气胸肌层消化道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猪的消化道营养
TURBT治疗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HX-610-135L型钛夹在经尿道2μm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
23例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