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文献在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价值研究

2018-01-21宋丽莉赵松程前光张春娣李庆杰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典籍西医隐喻

宋丽莉 赵松 程前光 张春娣 李庆杰

【摘要】从中医文化角度出发,总结中医典籍中特有的文化特色,通过实例阐释中医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深厚文化内涵、大量的隐喻手法、隐藏的因果、并列逻辑、字词含义的复杂性、独有的特色词汇较多以及与西医词汇的可对照性等,强调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译者在翻译时考虑文化因素,在翻译时能准确把握中医内容,实现中医理念和知识准确、高效、科学的传播。

【关键词】中医 翻译 跨文化中医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中医药的内涵与疗效受到国外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针灸与中药等中医的经典治疗手段逐渐被世界所接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要求中医药翻译在推进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因此,推动中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利于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健康发展。在中医的对外传播过程中,翻译担当着关键的角色。翻译从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学者萧立明认为“翻译不仅在于语际间的信息传递,也是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好的翻译需要译者对于中西医文化都具有深刻的理解,通过补充信息、解释说明、调整结构、合理对应等手段对双方文化进行融合。然而中医的翻译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标准和规范。且在译者中,能够熟练运用第二语言者往往对中医文化与理论理解不够深入,而在中医文化上造诣深厚的译者却对第二语言的运用较为生疏,因此导致了中医文献翻译质量不高,不利于中医文化和理念的传播,阻碍了中医的国际化进程。本研究旨在归类中医文化的特点,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医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之处,体现中医在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研究价值。

一、中医文献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内涵

中医属于中国的传统医药,其表达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例如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与甘草组成,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被称为“补气第一方”。中医认为这四味药材属于平、温药材,不燥热,补性平和,如君子一般不偏不倚,同时方剂的药力能够匡扶正气,如同君子一般存正去邪,因此被冠以“君子”之名。如保和丸,多由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散等药物合用,具有消食导滞,理气和胃之功。虽然方剂主要以消导药组成,然而作用平和,体现了中医儒家的中和思想,同时能够消积和胃,使胃气和顺,因此得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传达出来。

二、中医文献翻译过程中的隐喻手法

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道、释、儒以及周易等思想融合,不断渗透吸收,体现了中国古代质朴的哲学思想。这导致在表达思想与描述概念时,有许多相关术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隐喻是中国文化典籍中普遍存在的手法,中医典籍同样充满大量隐喻,即所说的“援物比类”“取象比类”,涉及阴阳五行、辨证论治,这导致中医文化难于解读,显得十分深奥,习惯于阅读白话文的现代人有时都觉得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采用中国古代官场等级制度,将官职与人体内各大器官一一对应,对于熟知中国官职的古代医家,能够轻易意会各个器官的功能与联系,然而采用完全不同的官职体制的西方文化而言,要直接理解其中的映射关系较为困难。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应用较多的备注与解释来进行说明,帮助读者达到准确的理解。

三、中医文献翻译过程中的隐藏逻辑

中医文本言简意赅,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写作深度,因此具有大量的省略及对仗手法。在进行翻译时,只有把握好文本之间的隐藏逻辑,才能更加准确地表情达意。例如“健脾疏肝”为并列结构可以翻译为“invigoratingthespleenandclearingtheliver”,而“补肺止咳”,虽然看起来与“健脾疏肝”结构类似,然而其在暗藏因果逻辑关系,先补肺而后止咳,止咳为补肺的目的,因此翻译为:

“tonifyinglungtorelievecough”比翻译成“onifyinglungandrelievingcought”更为贴切,能够表达医家的诊疗思路。

四、中医文献翻译过程中词语含义的复杂性

中医典籍中许多字词含义丰富。作为中医基础的阴阳,其内涵十分丰富,且具有强大的外延能力。在作为对立属性概念时,因为同时兼具“动静、寒热、天地、日月、男女”等丰富而宽广的含义,难于寻找到对应的英语词汇进行表达,多直接音译为“yinyang”。而在不同语境之下,阴阳的含义较为局限,可以用“negativeandpositive”、“femaleandmale”以及“darkandbright”等英语词语来进行解释。阴阳同样还可以用作动词使用,如“阴阳过度,则伤包络”,此处的阴阳实际为性生活的委婉语,因此可翻译为“sexualactivities”。与此类似的还有常用的“神”字,在“精气神”中之“神”翻译为“spirit”,《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之“神”,常被译为“mind”,四诊合参中“望神”之“神”则可译为“vitality”。又如,“荣”字,在《素问》“刺必中其荣”中之“荣”指穴位(ying-spring,brookpoint)”,“荣卫不和、五藏不通”中之“荣”指“营气”(nutrientqi),在《灵枢》“故脉弗荣,则筋急”中之“荣”指“营养”(nourishing),“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中之“荣”指“运动(flow)”等。在翻译时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传达字词含义。

五、中医文献翻译过程中的特色词汇

中医迥异于西医的治疗理念、治疗药物、治疗器具以及治疗手段决定了中医必然拥有大量的特色词汇。如“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不同药物通过合理组合,可以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故用药时主要以复方形式。复方作用机理复杂,其效果常常是单味药不可比拟的”,其中的“复方”在中医用药中大量出现,是指中医药治疗中针对病情有机组合的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而组成的方剂,与单味药相对。又如“锭子药”,属于清宫药品中极为特殊的一种,多为防暑避疫功能为主,《红楼梦鉴赏辞典》解释为:把药物碾成细末,单独或与赋形剂混合制成大小、形状一定的固体药剂,也称“药锭子”。以上种种,在西医词典中难以找到可以映射的词汇,多需要采用复合词句进行解释。

六、中醫文献翻译过程中的对照性

中西医虽在理论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关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客观描述有相近共识之处,因此有部分词汇可以直接对应。例如,“下利清谷”与西医的“腹泻(diarrhea)”,“痨”与西医的“肺结核(pulmonarytuberculosis)”,“瘿”与西医的“甲状腺肿大(goiter,thyroidenlargement)”之间可以完全对等替换,在翻译中注意替换,更利于受众方直观理解中医内涵。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中医经典典籍及文献,对于中医文化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译者提供准确理解典籍及文献的认知思维方法,帮助其在跨文化视角下对中医文本进行翻译,尽可能保持原文内容与风格,进而实现中西方医学的有效交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元刚.中医汉英翻译语言重构策略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12) :1763.

[2]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邓中甲.方剂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4]陈仁寿.新编临床中药学[M].科学出版社,2011.

[5]范春祥.隐喻视角下中医典籍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11) :2875.

[6]张斌,杜福荣.认知理论视域下的中医隐喻翻译[J].医学与哲学,2011,(6) :66.

[7]马子密,贾春华.取象比类——中国式隐喻认知模式[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5) :2082.

[8]陈雅茹,陈伟.论中医多词术语的英译[J].外国语文研究,2017,(06).

基金课题:齐齐哈尔医学院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名称:“跨文化因素在中外医药类文献翻译中的等值效应研究”;课题编号:QYSKL2015-15。

猜你喜欢

典籍西医隐喻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