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21李彦瑾
李彦瑾
[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度“质量工程”校级立项资助课题《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
在教育部2013年8月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背景下,各高校都在思考如何利用这次机会,迎接新的改革,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保证毕业生顺利获得教师资格,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如何凸显师范办学特色,用教师资格考试来衡量一个专业的培养质量是否科学等问题都对师范院校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此环境下,针对美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让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凸显,适应能力提高。第一,应该强调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突出师范性,整合传统课程,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和设计类课程,延长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长;第二,减弱技能技法课程的强度,注重与中小学教学的联系;第三,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强调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培养。美术学专业部分课程设置的功能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有些课程比例不协调,课时安排欠妥;有些课程深度有余,广度不足;有些课程忽视学科横向联系,综合性较差。所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课程内容与结构
(一)内容
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必修与选修、多学科相互渗透和补充,将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带入到美术学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中去,与新课程改革相契合,与中小学课程相互衔接,真正步入简约有效的改革之路。
1.学科课程与教师教育类课程,并不是这二类课程的拼凑就是美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2.教师资格考试中,具体教学案例设计的考察分值较重。让考生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现象,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面试考察的重点也放在考生的课堂设计、突发事件处理、随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因此,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适当加大模拟课堂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锻炼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
3.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合理设置相应的综合性课程,以经验为本,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课程,以培养综合性教师人才为目标重组学科知识。
(二)结构
我院美术学专业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必修课(38.5学分)、选修课(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51%,学科基础课程(79学分)、专业核心课程(8.5学分)、特色创新课程(10学分);专业方向课程11%,必修课(17学分)、选修课(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12%(24学分)。
毕业最低要求190学分:其中与英语、体育、计算机等有关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6%;与国画、油画、水彩、史论等有关的学科專业课程占51%;与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的专业方向课程占11%;实践教学环节占12%。
在学科专业课程中,与素描、色彩、国油水彩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占总学分的41.6%;与中外美术史等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占总学分的4.4%。
在专业方向课程中,与美术(学科)教学设计等相关的必修课占总学分的8.9%;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选修课占总学分的2.6%。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育实习和见习总共9学分,占实践教学环节的37.5%;色彩风景、考察写生、创作考察共7学分,占实践教学环节29.1%;毕业论文、毕业创作共8学分,占实践教学环节的33.3%。
二、教师资格证考试需要性分析
(一)考核内容
笔试:主要考核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和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美术学科(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试:通过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主要考核申请人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二)考试科目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包括: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科目三为试讲面试。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为四个科目: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美术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科目四为试讲面试。
对中学教师申请者有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科目要求,但没有参照标准;对小学教师更没有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科目要求,只需要参加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考试,选择任何一个学科进行面试都可以成为所选学科的教师,不需要学科专业背景,这对小学美术教学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有基本的美术学科内容知识,基本的美术技能和美术教学能力,必须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
三、针对以上二个方面的情况,结合我院美术学专业现状,提出建议
1.压缩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广度。调整英语、体育、计算机的教学方法;对思想政治、军事类学科要更加简练、精辟地讲解,增强实用性。增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发展、人文艺术等有更宽广的知识维度,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面临未来教学中无法预料的发展中的孩子。
2.调整学科专业课程中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应加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分,才能使学生有更宽厚的人文、艺术基础去理解美术,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小学学生面临的诸多问题。不能为了盲目拓宽专业知识面,而加大各门类专业技法课程的学时量。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不光是有知识面广的要求,更需要通过美术史论和美学的知识来了解美术的历史、现状、本质、遗产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才能和未来社会需求相契合,才符合基础美术教育的需求。endprint
3.加重专业方向课程的比重。美术学专业学生与其他绘画类和艺术设计类学生有很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师范性”,他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学时保证他们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主要的课程,才能保证我们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准确性。新大纲不单独设“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而将知识点综合到“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去。每个段都考察的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体现对知识考察的系统性。
4.调整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课学期,将见习和实习贯穿于四年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教学能力,所以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通过比较教师资格考试新旧笔试大纲发现,目前国考的内容范围扩大,题目类型增加,分值更倾向知识应用类的主观题目。例如目前美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前六学期总共开设三次实践课程,但其中二次都是进行风景写生和考察写生,跟教育实习实践几乎没有关系。而教育实习环节,学校的统一安排都是第七学期的开学,一般共计8周时间,前2-3周时间一般为听课观摩,中间3-4周时间为实习生讲课,最后1周为实习生总结。美术学科本身在中小学的课程比例就少,有些实习生真正站上讲台的课时只有几节。没有充足的实习时间,学生就不能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能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个人的教学水平也不能得到提高。相对应的是,因为实习时间有限,无法有效地开展教育调研、调查,没有充分的数据,就无法论证基础教育类深层次的问题,不能给毕业论文提供有力证据。这样,造成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我们应加大见习力度,从大一开始,通过教师的引导在书本和案例分析的方式下,积累教学基本理论知识。从大二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见习,组织学生定期观摩中小学课堂,在观摩和实际课堂教学中论证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从大三开始,进入真实的中小学教学环境,让学生课后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其熟悉美術课堂教学流程,进一步培养组织能力。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训练,不断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水平。从大四开始,进入正规实习期,整体教学实习时间需在原来的基础上延长,其实习效果将会更好。同时,增加跨学科课程的学时和比例,比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修养等。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本专业在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上不同课程编排老师有些是同一个,在这种基础下,不同课程之间的贯穿和不同知识点的联系是容易掌握的;在占学分总数一半以上的学科基础课方面,同一个班几乎每个课程的老师都不一样,课程之间缺乏承上启下,缺乏连贯性,老师之间也缺乏沟通,更无法做到按一定顺序来让学生获得某一点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获取的知识仍然是单个独立的,在不主动进行思考的情况下是无法联系各点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其不适应目前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及国考制度下重视的综合素养和实践应用。比如,素描和色彩课程里,都包含透视等原理,就应注重不同课程中,同一知识点的相互连贯性;又如,中国画山水和写意花鸟课程里,都涉及到笔法、墨法的知识点,这里也需注意不同课程中相同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又如,中国画基础和油画基础课程里,都包含有构图的知识点,那么在一门课程中就应涉及到不同画种的构图方式的对比。要注重课程之间、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循序渐进。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所以,我们完善教学内容和规范课程体系,以便我专业的准确定位及教师的课程理解力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
[2]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S],2004.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暂行办法[S],2013,(08).
[4]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S],2013.
[5]王毅.高校转型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6]张进平.刍议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J].剑南文学,2013,(01).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