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内科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与临床微生物学的研究
2018-01-21刘晓华
李 青 刘晓华
(1 辽宁省辽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研究分析小儿呼吸内科的重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为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了依据[1],笔者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监测了小儿呼吸内科分离细菌及其药敏仅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试验菌株均来源于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细菌室,从小儿科临床合格鼻咽拭中分离出细菌568株。
1.2 药敏试验:试验方法与药敏判断均按最低抑菌浓度试验(MIC法),所用技术及药敏材料由长沙TDR公司提供。
1.3 质控试验:每周用17种药物浓度测试3株药敏质控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金葡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均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规定范围内[2]。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TDR提供软件进行分析,相对数用率、比表示。
2 结 果
2.1 病原菌种类:本组568株细菌中革兰阳性药274株(48.2%),链球菌204株(35.9%),革兰阴性菌90株(15.9%),其中以血液链球菌为多见(25.4%),其次为头部葡萄球菌(23.6%),金黄色葡萄球菌(12.7%),表皮葡萄球菌(12.0%),肺炎链球菌(10.7%)大肠埃希氏菌(6.7%),肺炎克雷伯氏菌(6.0%),铜绿假单胞菌(3.2%)。
2.2 主要细菌的药敏:血液链球菌对氨节西林的耐药率达100%,对红霉素、四环素、氯林可霉素、阿齐霉素的耐药率为93.4%~96.5%,对妥布霉素,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68.7%、61.6%,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6.5%、28.4%,而对头孢噻肟耐药率仅6.5%。敏感率达93.5%。
头部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林可霉素、阿齐霉素、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76.6%~85.0%,对苯唑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拉定、亚胺硫霉的耐药率为40.5%~50.4%,对环丙沙星、头孢唑啉、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4.7%~22.2%,耐药率最低的是头孢曲松11.9%。敏感率达89.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林可霉素、阿齐霉素、四环素、红霉素耐药率都在90%以上,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拉定、妥布霉素、苯唑青霉素耐药率为47.2%~68.0%,对万古霉素8.3%,环丙沙星12.9%,氧氟沙星为19.4%,头孢唑啉为7.4%,耐药率最低的是头孢曲松5.9%,敏感率高达94.1%。
表皮葡萄球菌对阿奇霉素、青霉素G、红霉素、四环素、氯林可霉素耐药率都在85%以上,对亚胺硫霉素、头孢拉定、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苯唑青霉素为40.0%~68.0%,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为25.0%~35.3%,头孢曲松13.3%,耐药率最低的是头孢唑啉7.7%,万古霉素5.9%。
肺炎链球菌对氨苄西林、红霉素、氯林可霉素、阿齐霉素、青霉素G、四环素都在80%以上,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7.4%~33.3%,而头孢唑啉、头孢噻肟耐药率最低,分别为17.4%、13.5%。
大肠埃希氏声耐药率除阿米卡星17.1%,亚胺硫霉素21.1%,头孢三嗪29.6%较低外,其余常用抗生素都超过50%以上。
肺炎克雷伯氏菌对阿米卡星、亚胺硫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7.4%、27.8%,而头孢三嗪30.6%,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35%,其他常用抗生素都在58%以上。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甚高,其中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为100%,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在50%~70%,只有阿米卡星敏感率最高69.8%。
3 讨 论
本组资料显示从儿科鼻咽拭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主要种类与药敏结果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3-4]。本组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抗菌活性最好的抗生素:对血液链球菌敏感头孢唾肪93.5%,环丙沙星73.5%,氧氟沙星71.6%,肺炎链球菌敏感头孢噻肟86.5%、头孢唑啉82.6%。大肠埃希氏菌敏感阿米卡星82.9%,亚胺硫霉素78.9%,头孢三嗪70.4%,肺炎克雷伯菌敏感亚胺硫霉素72.2%,阿米卡星82.6%,头孢三嗪69.4%,铜绿假单胞菌敏感阿米卡星69.8%。资料显示2株革兰阴性菌首选抗生素基本一致,但要注意儿科用药特点,以及抗生素对小儿的不良反应。对金葡菌、头部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应当选择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其次为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万古霉素虽然耐药率低,但用于儿科不良反应大为其缺点,三种葡萄球菌对苯唑青霉素的耐药率都在45%左右,但根据美国MCC比标准,对苯唑青霉素耐药葡萄球菌(MRS)感染经验性用药应首选万古霉素,其次为环丙沙星、氧氧沙星,其他抗生素疗效均不理想[5]。
本组资料显示MRS(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45%左右,MRS对苯唑青霉素耐药,是由于其细胞壁上青霉素结合蛋白结构变异所致,而其胞内往往有多种耐药机制[6],而氨基糖甙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也有所升高,分析原因为:①质粒控制的钝化酶改变或破坏氨基贰类抗生素使其不能再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②新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迅速产生与基因突病后产生不受抑制的DNA旋转酶有关。资料还显示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表现出很高的耐药性,研究分析认为:临床医师经常地过量地使用这类抗生素,细菌产生了破坏β内酰胺环的青霉素酶,使其水解而失去活性。
细菌耐药问题的对策:①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测重要致病菌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及耐药性。②抗菌药物的剂量要适当,注意由于剂量不足而造成耐药性菌株的产生,疗程尽量缩短,一种抗菌药可以控制感染不任意采用多种药物联合。③针对细菌耐药,用β-内酞胺类抗生素时联合β-内酞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剂可大大提高临床抗菌疗效。④根据细菌耐药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将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成为一项有利措施。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防院内感染[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