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
2018-01-21黄彦红
黄彦红
意外伤害同其他疾病一样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除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损失外,还会对儿童造成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导致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意外伤害是全球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到20世纪中叶,意外伤害死亡率远远超过了传染病,成为儿童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一些国家已经注意到意外伤害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规律和预防策略。实践证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明显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损失。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伤害在我国日益突出,已经成为0~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成为影响我国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1 发生率
儿童各年龄段伤害发生原因不同,0~4岁儿童以误服药物意外中毒为主;新生儿与婴幼儿窒息发生率较高;1~4岁儿童常死于溺水;<5岁儿童为吸入异物的高发人群,学龄前儿童以家庭内意外伤害较多,如烧烫伤、跌落伤、触电等;学龄儿童以学校、公共场所发生的意外为主,如交通事故等。青春期青少年伤害发生率可高达50%
2 发生原因
2.1 儿童本身原因 由于儿童年幼无知,本身缺乏成熟思考能力及行动能力,判断力和控制力有限,不能预见动作的后果和有效规避危险,在危险到来时难以自救。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成人,
接触危险的机会增多,大大增加了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2.2 家长预防意外伤害的意思薄弱 家长普遍对儿童伤害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伤害是偶然的意外事故,不懂得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的知识和方法,尤其在农村和不发达地区。
2.3 家庭生活环境不安全 传统的育儿观念和生活方式存在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家长及看护人对儿童伤害缺乏防范意识,对家庭及周围的危险环境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儿童看护不够,不能提供儿童活动、玩耍时的安全环境。
2.4 儿童活动场所设施维护不够 我国儿童人口多,增长快,使得生活设施和活动场所相对不足。而幼儿园、学校及公共场所拥挤,儿童活动场所和设施安全性能较差,对设施维护不够,使环境中不安全因素更为突出。
2.5 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城市化加快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家用电器的普及,交通工具大幅增多,生活设施及日常用品的安全隐患增多,危险性加大。
3 常见伤害的预防
3.1 意外窒息
3.1.1 原因及危险因素 意外窒息最常发生在婴儿,主要发生原因是蒙被窒息,多数见于<4个月的婴儿;溢奶窒息主要发生在<6个月的婴儿;微小物品,如纽扣、硬币、坚果及果冻等食物引起的异物吸入,主要发生在2~4岁儿童。
3.1.2 预防与干预措施
3.1.2.1 提高父母安全意识,改变不良育儿行为给孩子单独睡一条被子,或单独睡小床,父母不要与孩子同一条被子睡觉。被子不要盖到小儿鼻子,头上不要盖衣物,不给孩子打蜡烛包睡觉。抱起孩子喂奶,吃完奶后抱一会儿再放下,让孩子头和身体偏向右侧防止溢奶后吸入气管。不要让小儿将危险小物品、玩具含入口中玩儿,床边不要放塑料袋、带子等物品。小儿哭闹或笑时不要进食或喂药。不给<3岁的幼儿吃果冻、花生及带壳类坚果。3.1.2.2 提供儿童安全食品 果冻易导致儿童窒息死亡与其体积形状和包装方式不当有重要关系,果冻并不适宜儿童食用,特别是小型杯装果冻的大小与小儿的喉咙相当,当儿童通过挤压,将果冻吃进嘴里不慎被噎住时,就可能导致儿童窒息死亡。国家应出台规范果冻体积形状预包装的强制性规定,以确保果冻等食品的安全性。
3.1.2.3 加强对家长的急救培训,提高现场救护能力 当异物进入喉部,可发生剧烈咳嗽异物常被嵌于声门部,顷刻间出现发绀或窒息。急救时首先仔细检查患儿的口腔及咽喉部,如在可视范围内发现有异物阻塞气道,可试将手指伸及该处将阻塞物取出。若此处理失败,可试用拍背法或推腹法进行抢救。
拍背法:取坐位,将患儿背朝上平放在两腿上,头低脚高,使其胸紧贴在急救者的膝部,用一手指使其开口,另一手指以适当力量用掌根拍击患儿两肩胛骨之间脊椎部位,异物有时可被咳出。
推腹法:使患儿仰卧,平放在一适当高度的台桌面上,急救者站在患儿腰部左侧,左手平放于患儿脐与肋骨间的腹壁上,并紧贴腹部,适当加压,右手置于左手的上方,边按压边向胸部方向滑动,以增加胸腔内压力,使肺部残气冲出气道,有时使异物咳出。
3.2 中毒 儿童中毒是指1~14岁儿童由意想不到的原因摄入毒物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过程。
3.2.1 发生原因与危险因素
3.2.1.1 儿童自身特点 婴幼儿时期儿童往往有拿到东西就放入口总的习惯,因此,极易经口摄入毒物而中毒。由于儿童判断力和控制力有限,在家长不注意情况下易误服口感好的药物、外观诱人的彩色鼠药或食品药饵、用饮料瓶子存放的农药、清洗剂、汽油等。
3.2.1.2 家长缺乏毒物的知识 文化水平低的家长看不懂医嘱或药物说明书,而错喂或药物过量造成中毒;家长对患儿治病心切,自作主张加大剂量而出现药物过量或中毒反应;家中有人长期服药,儿童监护人的疏忽,被好奇的幼儿模仿,造成误服中毒。流动人口和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护,中毒危险性加大。
3.2.1.3 儿童周围不安全的毒物环境 没有安全包装:许多药品不具备儿童药品安全包装的功能,儿童药物或其他毒物可以随意打开药瓶而造成误服中毒。毒物随便存放和使用:农村撒放灭鼠药的范围广,使用剧毒鼠药,甚至违禁鼠药、灭鼠要制作形式多样,有颗粒状、膨化食品状、水状,对学龄前儿童有诱惑力;家庭灭鼠不能掌握适当的投饵地点,有的放在灶台上与食物拌在一起,投放地点既不隐蔽,儿童又易触及,施药后的空药袋、空药瓶保管不当,而导致婴幼儿误食中毒发生3.2.2 预防与干预措施
3.2.2.1 加强对家长的知识普及 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家用化学品;所有可能引起儿童中毒的家用化学品,像洗涤剂、消毒剂、杀虫剂、化学品、樟脑片、空气清新剂、蚊香、鞋油等都应妥善存放、保管、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药品的存放、保管和正确使用:家长要在医生指导下给小儿用药,切勿擅自用药;药品应收藏到安全的地方,不随意放置。儿童内服、外用药应分开放置,防止误服外用药造成的伤害。
注意通风,防范有害气体;家用各种燃气炉灶及取暖炉不完全燃烧可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气体,造成员中毒。炉具要定期检修,保证管道无泄漏。调整通气,使燃料燃烧充分,减少一氧化碳产生。燃气使用过程中要打开通风设备或开窗通风,以免有害气体积聚。养成每天开窗通风的习惯。
避免农药污染引起的中毒:经常施用农药的蔬菜食用前可在清水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浸泡后再用清水洗净。
保证儿童食物的清洁卫生:防止食物在制作、储备、出售过程中处理不当所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避免食用有毒的食物,如毒蘑菇、含氰果仁(苦杏仁、桃仁、李仁等)、白果仁(白果二酸)、河豚、鱼苦胆等。
3.2.2.2 加强儿童安全监护及教育 学龄前儿童应该专人看护,开展安全教育,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生活环境。
3.2.2.3 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儿科专业知识,进行儿童安全用药方面的培训,科学计算药量,司药人员应该仔细核对,避免药物中毒的发生。医护人员要重视对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加强对农药、灭鼠药、解毒药及儿童不宜药物的管理及宣传,向家长讲解预防中毒的知识,告之剧毒药应妥善保管,避免儿童接触。
3.3 跌落伤 跌落伤是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10岁的儿童是发生因跌落而受伤或致死的高危人群,而2~7岁儿童是跌落伤发生和死亡的高峰期。跌落伤是造成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其特点为常见、多发,后遗残疾多。
3.3.1 发生原因与危险因素 不同年龄造成跌落伤的原因不尽相同。婴幼儿由于平衡能力差,易从床上、楼梯上跌落,跌落伤在蹒跚学步的儿童多因走路不稳,从高处跌下;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内喜欢嬉戏追逐、打闹、爬高,但自我控制和应急反应能力差,易发生跌落伤;学龄儿童跌落伤主要发生在学校,大多与体育活动相关。跌落伤除发生在家庭外,还可发生在路上、幼儿园、学校和游戏场所等,几乎一半的跌落伤发生在家庭周围环境。
3.3.2 预防与干预措施 婴幼儿要有专人守护。居室的窗户、楼梯、阳台、睡床等都应置有栏杆,经常检修睡床及室内家具,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
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建筑物的设计与儿童跌落伤发生有关,如阳台栏杆的高度、窗户的防护措施、楼梯的坡度与防滑设施等。建筑物在设计时应符合安全标准,如窗户安装窗栏,一些攀登设施下面应铺设减震材料,防止坠落伤的发生。
儿童不要独自站在桌椅等高处,清除地上电线、绳索等障碍物,检查住房周围有无水沟、下水道等危险环境,可有效预防儿童跌落伤。
3.4 溺水 溺水是导致我国儿童意外伤害致死的第3位死因。我国儿童溺水死亡的主要场所是在河边玩耍时落水,其次是在家周围玩耍时落入水井、粪池或阴沟,另一个主要场所是在河里洗澡和游泳时发生意外。0~4岁儿童主要溺死在脸盆、浴缸及浴池,在水渠、池塘、水库中嬉水落水致死则多为5~9岁儿童,而游泳溺死者多见10~14岁儿童。
3.4.1 发生原因与危险因素
3.4.1.1 年龄与性别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体发育情况和活动范围不同,儿童年龄或发育水平与溺水的发生密切相关。1~4岁小孩自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缺乏对周围危险环境的识别能力,幼儿又喜欢水,若疏于照顾,极易发生溺水。
3.4.1.2 无自我保护能力,相互救助 不仅是小学生,即使是中学生在发生溺水意外时,也缺乏自救和互救能力,而相互救助会导致更严重的溺水悲剧。
3.4.1.3 事故倾向 有些儿童,尤其是男孩、性格外向者,好动、活动频率高、范围广,常到水边嬉水、游泳,出现以失足落水致死为多的溺水现象。3.4.1.4 疾病或酒后游泳 有些溺水的发生是由于孩子的躯体疾病造成的,如行走在桥上或河边时突然癫痫发作而跌入水中。游泳时心脏病、癫痫或其他疾病复发容易发生溺水;青少年有时在酒后去游泳,酒精会使人的判断力受影响,易发生淹溺沉没。
3.4.2 预防与干预措施
3.4.2.1 提高家长安全意识 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儿童溺水的有效干预措施。
3.4.2.2 水域安全保障 水域安全性是降低溺水发生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游泳池、池塘等水体周围没有屏障,没有明显警示标识,娱乐场所缺少救生员和监视设备,以及某些设计上的缺陷都会导致危险的发生。
3.4.2.3 加强对儿童的看护 不能让孩子一个人在家庭周围玩耍,或在孩子睡觉时出门,即使在做家务,孩子不能脱离看护人的视野。
3.4.2.4 开设游泳课 儿童学习游泳可以有效地降低溺水的发生。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开设游泳课,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游泳的技巧和自救方法,从而降低儿童溺水死亡。
3.4.2.5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的游泳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中小学生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及不熟悉的的水域游泳。
3.4.2.6 改变家庭周围的危险环境 家庭周围的小池塘、阴沟;家中的水缸、水槽、水井要加盖;水桶、浴盆不用时不要放在水里;家里的粪坑要加盖防护。
3.4.2.7 急救方法培训 培训水中救人的方法,而且要培训救人上岸后的急救措施,如清除呼吸道的异物、倒出呼吸道的积水、人工心肺复苏;在游泳场所及农村卫生所配备急救设备,提高急救能力。
3.5 烧烫伤 烧烫伤是小儿经常遇到的伤害,多发生于<5岁的小儿,婴幼儿约占半数以上。日常生活中以烫伤多见,火焰烧伤其次,少数为化学灼伤或电灼伤。烧(烫)伤多发生在裸露部位,如头面部、四肢、臀部等。小而皮肤薄而嫩,同等热力在其身上造成的损伤比成人重。
3.5.1 发生原因与危险因素
3.5.1.1 火焰烧伤 农村多见,烧伤热力源主要是火灾。由于火源缺少防护设备,儿童误靠误踩、烤火不慎、玩火、燃放鞭炮、火药爆炸等引起。
3.5.1.2 化学灼伤和电灼伤 在城镇多见,化学灼伤主要是由于儿童缺乏化学知识,分不清是否为有害物体而导致。电接触灼伤主要是由于好奇好动,又缺乏电常识而致。在农村儿童电烧伤中,高压电烧伤较多见。
3.5.1.3 热液烫伤 主要是开水、热油、蒸汽,大部分是儿童自取开水打翻开水瓶而烫伤。儿童因好奇掀翻不安全处的热油、热汤、热粥,或误当水玩也可致伤。
3.5.2 预防与干预措施
3.5.2.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 防儿童烧烫伤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儿童不要玩火柴、打火机等,勿接触易燃、易爆物品;玩耍应该远离厨房,不接触热的厨具、电器等;不单独接触开水或者热的食物,饮水、饮食注意安全;使儿童从小就养成预防烧、烫伤的自我保护能力。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加强消防知识的教育。一旦发生问题及时报警。
3.5.2.2 安全管理 加强厨房用具及电热用具的管理,以减少烧、烫伤;给孩子洗澡时,先放凉水,再放热水,以避免孩子跃进热水盆烫伤;其他用品如开水器、电熨斗、取暖器等在使用时家长一定要在场,并置于儿童不能触及的地方,严格控制火种如火柴、打火机等。室内电器、电源应有防止触电的安全装置。
3.6 电击伤 电击伤是指接触电后由于电流通过人体做造成的伤害。电击对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灼伤和全身反应。全身反应可引起心室纤维颤动,导致心脏停搏和神经抑制所致的呼吸暂停,是造成电击死亡的主要原因。
3.6.1 发生原因与危险因素 没有对墙上距地面较低的固定插座采取保护措施,如安装防护盖;孩子好奇心强,特别是>1岁者刚学会走路,玩耍时看见电器插孔,就用手指、铁钉、小棍去桶,导致电击伤事故;日常照明用的电灯开关、灯头、插座等损坏,未予及时维修,小儿缺乏安全用电知识,用湿手、湿布接触电源发生触电;放风筝线缠绕在电线上,或各种原因造成的高压电线拉断坠落,孩子接触到电线断端或绝缘层破损部位;高压变电设备安装不符合安全要求,孩子在高压线或变压设备处玩耍发生触电。
3.6.2 预防与干预措施
3.6.2.1 大力开展安全用电的宣传教育 从小养成不玩弄电器的习惯,教育孩子不要在高压线下或变电器周围玩耍,不要在高压线下放风筝,不要走进或接触断落电线。
3.6.2.2 对孩子加强安全使用电器的教育,加强监管 电热器、充电手机等不要放在儿童拿得到的地方;选购电动玩具时,要注意电动玩具的设计和安全,以降低儿童触电危险;不要让孩子接近微波炉、电暖气、电风扇等危险电器。
3.6.2.3 营造安全用电环境 家庭中要注意各种电器的安装必须符合安全标准,避免使用劣质电源。装修装配开关时,要防止儿童用手指触摸到插座孔眼。
3.6.2.4 设置警示标志 供电等部门对农村架设电力设施时,要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和警告标语,做到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