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药当归药理作用分析与质量控制生产技术
2018-01-21魏福年徐世锋执笔人
魏福年,徐世锋(执笔人)
(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丰乐镇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733000;2.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羊下坝镇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733000)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等功效,为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素有“十方九归”之称。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当归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研究。当归对机体免疫系统、造血系统具有明显作用,另外在抗炎、抗肿瘤等方面也显示出较好疗效。
1 当归的药理作用分析与应用
当归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强的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当归中的多糖为当归主要水溶性成分,在小鼠60Co照射前及后分别口服当归补血汤,加味当归补血汤对免疫抑制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 (以C3b受体花环率和IC花环率为指标)及细胞免疫功能(以E-玫瑰花环结形成和淋巴细胞转化率为指标)均有明显恢复和促进作用。当归多糖及其硫酸酯可显著延长凝血时间,缩短出血时间;显著延长凝血酶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其抗凝血作用主要是影响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发现其具有双向性调节作用,能升高低切全血粘度,增强红细胞的聚集性,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当归的补血作用可能与其促进造血功能有关。当归可促进骨髓和脾细胞造血功能,显著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在内科、产科、外科疾病防治上有广泛的应用,用当归导滞汤以补脾养胃、促进胃肠蠕动、消积导滞、润畅通便为主,兼顾消炎、中和酸中毒辅助疗法,具有良好的效果。用归芪益母汤治疗母牛不孕症,具有生新血、祛瘀血,气血双补,可促母牛发情、排卵,恢复生殖机能,可达受胎之目的。用当归紫草膏对冻伤部位进行处理,为了防止患部感染,可在当归紫草膏中加入抗菌类软膏,如果患畜并发全身感染症,可对感染和坏死的患部组织,按感染创面治疗。
2 当归栽植和质量控制生产技术
当归喜高寒凉爽气候,甘肃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可栽培,故宜选择高寒潮湿地区,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当归的栽培方式,分为育苗移栽和直播两种。育苗移栽利于培育壮苗,有利于实现优质高产,是当归产区的主要栽培方式;直播当归的产量和质量虽不如育苗移栽的当归好,但直播栽培生产周期短,占用耕地少,生产成本低,栽培技术简单,并且不存在早期抽苔问题。
2.1 育苗移栽 育苗前要进行多次深翻,施入基肥。每亩施入腐熟厩肥3500kg,均匀撒于地面,再浅翻一次,使土肥混合均匀,以备作畦。一般按1.3米开沟作畦,畦沟宽30公分,畦高约25公分,四周开好排水沟以利排水。每亩播种量以7.5公斤左右为宜,播种前浸种24小时 (水温30度)。撒播即在整平的畦面上,将种子均匀地撒入畦面,加盖细肥土约0.5公分,以盖住种子为度。播种后的苗床必须保持湿润,同时盖草保墒。当苗高1~2公分时,揭去盖草,揭草后搭棚或插枝遮荫。当归苗应在冬前起回,田间越冬抽苔率高。起苗时行将苗床土一块一块挖虚,然后将苗子拔出,力求根系完整,抖掉泥土,把苗子上叶子去掉,保留1公分的叶柄。当归生产上一般为春栽,时间以清明前后为宜。过早,幼苗出土后易遭晚霜危害;过迟,种苗已萌动,容易伤芽,降低成活率。栽植方式分穴栽和沟栽。在整平耙细的栽植地上,按行株距33公分×27公分×27公分三角形错开挖穴,穴深15公分。
2.2 田间管理 当归移栽后20天左右便可陆续出苗,如有缺苗,应及时补栽。在苗高5公分左右时进行第一次除草,从出苗到封垅,应分期除草3~4次,结合锄草进行松土,以防土壤板结。当归一生当中需肥量较多,除施足底肥外,还应及时追肥。适宜追肥的时间在6月下旬叶生长盛期和8月上旬根增长期,这是两人需肥高峰期。当归产区土壤中和农家肥料中一般磷、钾不足,需被充磷、钾肥料。通常使用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和氮磷钾复合肥作追肥。当归生长需要较湿润的土壤环境,天旱时进行适量的灌溉有利于高产,雨水过多时要注意开沟排水,特别是在生长的后期,田间不能积水,否则会引起根腐病,造成烂根。当归生长到中后期(8月以后),根系开始发育,生长迅速。此时培土,可促进归身的发育,有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培土可结合松土进行。
2.3 “早期抽苔“与预防控制 当归抽苔开化后,肉质根渐渐木质化并空心,失去药用价值。影响当归早期抽苔率的因素很多,如种子选手的遗传性、种子选手的成熟度、播种密度、移栽苗大小、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均会影响当归的早期抽苔率。控制当归的早期抽苔关键要根据当归提前抽苔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控制。一是从阶段发育入手控制阶段质变的主要条件,生产上控制春化阶段要比控制光照阶段容易,对春化阶段的控制,主要是控制贮苗期间的温度条件;二是从营养条件条件入手,控制苗子的大小等;三是化学调控,采用适宜浓度的多效唑、矮壮素、比久、青鲜素等生长抑制剂单独或混合物在当归增叶面喷洒,可有效控制早期抽苔。控制当归的早期抽苔单一措施往往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必须采用选留良种、选择育苗地适时播种、起苗贮藏,合理施肥,控制苗龄和苗重、化学调控等多种措施综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