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兽医药用黄芪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与生产技术

2018-01-21张俊生执笔人

中兽医学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兽医中耕除草

张俊生,姜 廷(执笔人)

(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镇农业技术推广站,733000 2.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畜牧兽医服务站,733000)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可种植,是我国著名传统中药材及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其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能扶正,为补气固表之圣药,被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或畜禽保健。黄芪易于种植管理,适应性较强,喜欢沙质或半沙质土壤,凉州区张义镇、黄羊镇等乡镇近年来有大面积种植,种植农户效益可观。本文作者就黄芪在中兽医临床的应用与种植技术进行综述,供同行参考。

1 黄芪在中兽医临床的应用价值

黄芪其味甘,性微温,具有益气补虚之功效,可生用,亦可炙用。黄芪具有增强免疫系统,抵御疾病、增强体质,改善心功能状态,抗病毒,抗癌等功能,其药效显著,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是多种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之一。黄芪中含有多糖、皂苷类、生物碱和微量元素糖醛酸、蔗糖、多种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胆碱、甜菜碱、香豆素、叶酸,及硒、锌、铁、铜、锰等多种微量元素。黄芪有降压、强心及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液供应的作用,还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和一定的消除尿蛋白的作用,并能抑制胃液的分泌,减少胃酸,从而对消化性溃疡有治疗作用。在脑血管方面,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稠度及凝固性,松弛平滑肌,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循环,尤其改善微循环,可以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能有效地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进而减轻中风缺血引起的损伤。在抗感染作用方面,黄芪有显著诱生“干扰素”的作用,能增强动物机体抗感染的能力,故临床上常用大剂量黄芪治疗病毒性肝炎和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效果。可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细胞生理代谢,提高巨噬细胞活性,是理想的免疫增强剂,它能促进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

2 黄芪的生产技术

目前在中兽医临床上使用的黄芪均为人工栽培种植,人工栽培黄芪一般亩产200—300千克,收入可达2500—3500元,是种植常规农作物的二倍以上。同时黄芪生于荒漠地区,抗旱耐寒,适应性强,产量稳定,适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产。

2.1 选地、整地 黄芪是深根性植物,栽培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势高燥、向阳,海拔600米以上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土壤,平地、山坡地均可种植。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土质粘紧,低洼易涝的粘土或土质瘠薄的砂砾土,均不宜种植黄芪。选好地后要认真整地,深耕改土,并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2500-3000kg,过磷酸钙 25-30kg,农家肥 100kg。整后要及时耙耱,清除田间杂草,石砾及残留物,打碎坷垃,做到地平土细。栽种前再翻耙两遍,整平耙细后作高畦或垄,畦高 25cm,宽 1.2m,沟宽 40cm,畦面整成龟背状,四周开好排水沟。高畦栽培不但加厚和疏松耕作层,排水良好,而且吸热散热快,昼夜温差大,利于黄芪根部发育及营养物质积累。

2.2 繁殖技术 黄芪既可用种子繁殖,也可用根头繁殖,但根头繁殖形成的黄芪无明显的主根,侧根多,根细,质量差,而且繁殖材料有限,故生产上一般不采用。黄芪种子具有硬实性,硬实率一般在40%-80%,播种后出苗率低,播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打破种子的不透气性,提高播种出苗率。播种用种子宜选择三年生以上的植株所结的种子为好。要求选用品种纯正、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优良单株作母株。在秋天果荚下垂且黄熟,种子变褐时立即采收,随熟随采。果荚采回后脱粒晒干贮存,播种前经水选和风选,除去杂质、瘪粒和虫蛀的种子,选择颗粒饱满、褐色有光泽的种子用于生产。在播种前用进行水温变换浸种、机械损伤、硫酸处理方法进行种子处理,处理后进行播种。播种要抢墒播种,墒情不好的要浇好底墒水。黄芪可在春、夏、秋三季采用直播与育苗移栽方式进行播种,春播在“清明”前后进行,最迟不晚于“谷雨”,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夏播6—7月进行,播后7—8天即可出苗;秋播一般在“白露”前后进行。风沙干旱地区,春、秋播难保全苗,且春季出苗时易招致害虫为害,因而采用夏季6—7月播种,则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

2.3 田间管理

2.3.1 间苗、定苗、补苗 无论是直播或育苗,苗出齐后,都要进行行间定苗。间苗要早,以免植株拥挤互相遮荫,争肥夺水。黄芪一般间苗2—3次,第一次在苗高6cm时进行,第二次在苗高10—12cm时进行,然后进行定苗。穴播的每穴留苗3—4株,条播的每隔10—12cm留壮苗1株,育苗每2—3cm留苗1株,剔除弱苗、小苗、病苗,留壮苗。

2.3.2 中耕除草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并长,若不注意,很易造成草荒,因此应及时除草。除草一般结合中耕进行。中耕一般每年进行3—4次。苗高5cm左右时结合间苗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苗高7—8cm时进行第二次中耕;定苗后进行第三次中耕,以后视田间杂草情况进行。第二年以后于4月、6月、9月各中耕一次。中耕深度一般按苗期浅,成株深,苗旁浅,行中深的原则进行,做到不伤苗,不埋苗,不伤根,不留草。锄细、锄匀,不漏锄。

2.3.3 追肥 黄芪喜肥。除了施足基肥,在生长第一、二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一次追肥结合第二次中耕除草进行,要轻施和偏施,小苗多施,大苗少施,以促小苗赶大苗,变弱苗为壮苗,达到苗齐、苗匀、苗壮的目的。第二次结合第三次中耕除草进行,每亩用堆肥150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铵10kg混合均匀后在行间开沟施入,施后覆土。第三次在入冬苗枯后每亩用厩肥2000kg加过磷酸钙50kg、饼肥150kg后混合拌匀施入田间,施后培土防冻。

2.3.4 灌溉排水 黄芪苗期耗水量少,为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根部长度,提高黄芪产量,在足墒播种的情况下,可以不浇水。若底墒不足,天气干旱,应用小水或隔行灌溉,切勿大水漫灌。在结果种熟期,如遇高温干旱,也应及时灌水,促使种子正常成熟,降低硬实率,提高种子质量。雨季土壤湿度过大,会导致根部腐烂,易积水的地块应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长。

2.3.5 打顶、摘蕾 打顶摘蕾可以打破主茎顶端的生长优势,抑制黄芪株高,控制地上植株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部生长,提高黄芪产量,是黄芪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生产调查,一般可增产15.4%左右。摘蕾一般于6月中旬出现花蕾时,将其摘除,通常每年摘蕾3—4次。

2.3.6 越冬期管理 黄芪是多年生植物,从地上部枯萎,根头越冬芽形成到第二年返青前需要经历180—190天左右,搞好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对黄芪第二年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生产上要采取必要措施,做好黄芪的越冬管理工作。冬前黄芪地上部枯萎后,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或堆沤,消灭越冬病虫源,减少翌年病虫害的发生。要及时施肥培土。

猜你喜欢

中兽医中耕除草
中兽医药治疗鸡痘的新思路
动物疫病诊断中兽医病理诊断技术探讨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除草记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发展中兽医需要认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油菜如何中耕培土防冻
中耕深松蓄水保墒技术
中耕深松蓄水保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