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秋繁误区采取应对措施
2018-01-21
黑龙江东宁市老黑山中心小学,157222
一、秋繁误区
1.养蜂人重视不够
普遍认为秋繁工作年年做,年年一个方法和套路,没有什么新花样,随大流无创新,不学习先进经验和好的管理方法。有的养蜂人以年龄论技术,自认养蜂年头多,管理老一套,一旦出现特殊年份,出现秋繁失误造成损失。
2.只顾眼前利益
养蜂人没有树立“立足当年,放眼明年”的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到抓好秋繁是为明年生产打好基础的思想。尤其是秋繁最后一次取蜜,采取“一扫光”,连子脾边角蜜全部取出,错误认为“取完蜜”再“繁蜂”,只重视取蜜挣钱,增加单群产量,此举劳人伤蜂,得不偿失。
3.重春繁,轻秋繁
总认为春繁比秋繁重要,而秋繁年年做,年年老方法。由于认识上误区,行动上也就懒散,管理上不细心,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秋繁是一季管两年的大事,秋繁是基础,秋繁是关键,当出现越冬前群弱后悔已晚。
4.重秋繁后治螨,轻秋繁前治螨
延用老方法老传统,只重视秋繁结束后治螨,秋繁前不治螨,造成秋繁期螨害严重,直接影响越冬蜂质量和数量,严重影响越冬群势。严重者造成群弱,无法独立越冬,所以养蜂人要充分认识到秋繁前治螨远远重于秋繁结束治螨的效果。因秋繁前治螨,不仅涉及到能否培育出健康、强壮的越冬蜂群,还直接关系到来年春繁群势的强弱和全年养蜂人经济效益,直接影响越冬蜂群是否能安全越冬。
5.重秋繁后饲喂,轻秋繁期饲喂
很多养蜂人在秋繁期不注重饲料多少,饿不死蜂为原则,只注意秋繁结束后喂足越冬饲料。有的蜂友认为只有秋繁结束才喂饲料,其他时间只要有饲料就不用提前饲喂,这样做不能把饲喂越冬饲料和培育越冬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秋繁饲喂两不误。
6.只重群,轻蜂数
指的是在培育越冬蜂前一段时间里,一味追求新分群数,扩大规模,从而忽略了新分群群势,多出现“三多一少”现象,“三多”为:箱多、弱群多、王多;“一少”是蜂数少,只追求数量不求质量。
7.只重脾数,轻蜂数
也就是在培育越冬蜂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子脾数量,忽略子脾质量,过多加脾,蜂脾关系比例失调,造成子脾数量与哺育力不相吻合,出现哺育力下降,影响越冬蜂质量,缩短越冬蜂寿命。
8.秋繁前期群强,秋繁后期群弱
很多养蜂人在秋繁前期蜂群都很强,到秋繁结束时强群变弱群,越是强群到秋繁后反而变成群势最弱的。
养蜂人没有认识到,进入秋繁期因群弱子脾多,蜂王产卵空间太少,空间限制了有效产卵数量,此时巢内所有子脾都不是适龄越冬蜂,大量子脾占用巢内有限产卵空间,自然限制蜂王产卵数量。蜂王产卵减少到秋后,有效的越冬适龄蜂就少,原群内前期出房的各龄工蜂不是越冬蜂。当哺育完最后有效子脾和酿完越冬饲料后大部分死亡,剩余少部分在越冬初期渐渐死亡,所剩适龄工蜂很少,造成了前强后弱的现象。另外,秋繁前,群强子多,蜂螨大量繁殖寄生率增加,螨害严重,造成群弱无法越冬,个别严重的群出现整群消失。
二、应对措施
1.养蜂人要多学习,充分认识秋繁一季管两年的重要性,做到思想重视,手脚勤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时间观念,减少失误,才能抓好秋繁。
2.坚持克服“见蜜眼红”的思想,尤其是秋后最后一次取蜜,应将子脾存蜜全部留下,保证蜂群饲料充足。
3.坚持春秋繁并重,要像对待春繁那样精心抓好秋繁,不可出现厚薄之分。
4.养蜂人对蜂群病虫害防治应以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秋繁前治螨,将螨寄生率控制到最低限度,保证蜂群顺利秋繁,才能保证越冬蜂质量。
5.变秋繁后饲喂为秋繁期饲喂,采取喂越冬饲料与秋季培育越冬蜂同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蜂王多产卵,还能有效激发工蜂哺育积极性,利用老蜂酿造成熟越冬饲料,大大减少秋后突击饲喂幼蜂参加酿蜜工作,使秋繁加饲喂有机结合,秋繁饲喂两不误,一举两得。
6.坚持常年养强群,做到强群繁殖,强群分蜂,强群越冬,适量分蜂,合理分蜂,求质量,掌握好分蜂最佳时期,利用较少投入获最大效益。越冬前尽量少留弱群,也可采取双王或多王利用弱群多王单箱越冬,提高越冬能力。待春繁时,以全场群势来调整。
7.秋繁季节蜂脾关系一定要蜂略多于脾,利于白天降温间保温。通过密集群势增强蜂群秋繁时自我调控能力,要克服一味追求子脾数量而忽略哺育能力和育子质量,要做到群壮饲料优质量足,脾优质,无螨害。
8.防止秋繁前蜂群强,秋繁后蜂群弱现象。在秋繁前对全场群势进行平均,起繁标准基本一致,对个别强群采取临时分蜂的方法,促进蜂王多产卵,有充足的产卵空间,秋繁后合并或多个强群合并一起,达到越冬标准。也可提前育王,利用强群分蜂培育全年最后一批新王,以备秋繁后更换部分老、弱、残王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