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谏则圣:贞观之际的君臣论治

2018-01-20荀彧

醒狮国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房玄龄魏徵纳谏

荀彧

贞观初始,天下已定。隋之乱,让李世民深以为戒。得天下难,守天下亦难,因此李世民曾说:“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定天下以武,而安天下以文。贞观时期李世民的治国方针强调以静治国,偃武修文。皇帝不可能自己一人治理天下,治国必须依靠官员,皇帝的政令需要官员来执行,因此选贤任能成为了重要任务。

皇帝治理百姓是通过官吏,基层官吏更是百姓的直接接触者,贞观之际从乱而治,李世民发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感叹,也有着“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认识。以民为本,需为民择官,择官必择好官,因此李世民十分看重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基层官吏。他注重于德才兼备,认为任用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济世安民。因此他求贤若渴,不仅用人唯賢,而且英雄不问出身。李世民任用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勣、李靖,尉迟恭等人,房玄龄善建嘉谋,杜如晦能断大事,人称“房谋杜断”,后世论唐代明相,首推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一生历三朝,他和李绩修订的《唐律疏议》奠定了唐朝的立法基础。李靖文武兼备,所著兵书甚佳。李世民甚至不计前嫌,重用李建成的旧部魏徵、王徵,魏徵、王徵二人也以谏诤知名。

不仅如此,李世民曾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而且选择延用隋代的科举制度,并且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同时李世民也十分注重基层官吏的选拔和任用、考核和监督。李世民采用“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情慎明着,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原则是“二十七最”,即给二十七个官职设定最佳标准,即:近侍之最、选司之最、考校之最、礼官之最等等。并把考核的结果划成九等,进行赏罚。由于李世民重视人才,因此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并且官员考核、监督制度的有效实行,为良吏的选用提供了保障。正是这些良吏教化百姓,令百姓安乐,他们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曾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为明君。《贞观政要》记载:“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苛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力求群臣谏言,他认为臣子进谏,天下才能长治久安。魏徵最能进谏,甚至多次让李世民生气发怒。《旧唐书》中记载魏徵:“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疑。”纳谏能使皇帝完善自身,纠正错误言行。但是少有皇帝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纳谏。纳谏需要皇帝放下架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夏桀、商纣不能纳谏而杀关龙逢、比干,李世民面对魏徵的直言犯上采取容忍接纳。而且纳谏也是对君主能力的一种考验,谏者若不贤,征声逐色,奖谀斥忠,好利喜功,狎小人,耽逸豫,一有其己必犯颜以诤,大臣不道,误国妨贤。谏言未必全为良谏,究竟是良药忠言,还是谗言诋毁,这需要皇帝自己明辨是非。而且纳谏是长久之事,需持之以恒。李世民在这一点上其实做的并不是很好,魏徵曾说贞观初年,李世民恐人不言,怕别人不说,等到后来有人进谏呢,面有难色,而意不平。

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李世民鼓励群臣进谏,通过谏言反省自身,因此贞观年间出现了大量的铮铮谏臣,魏徵、王徵、马周、刘泊、褚遂良等都以谏诤知名。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进谏的官员不下三十五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魏徵死后,李世民很痛惜,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这段话广为流传。王徵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刘性疏峻敢言。李世民曾经下令宰相入内商讨国家大事,必须让谏臣跟随,扩大了谏臣的权利。李世民能够兼听臣议,善于纳谏,其臣也敢犯颜直谏,贞观年间政治景象欣欣向荣。

以史为鉴可知兴亡,贞观之际编修晋、周、齐、梁、陈、隋的历史,不过房玄龄和敬播等人在贞观十七年经过删略所撰的《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现已不存,唐代君主在位实录仅存《顺宗实录》。并且李世民和大臣们共读史书,谈古论今,讨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贞观政要》上多次有记载群臣商讨的情况,各抒己见。这种群臣论政的场面十分壮观。这种君臣论治之所以实现,一是在于李世民选人、用人之明,二是在于其自身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吸取了隋亡的教训。李世民的诸多举措也是有显著成效的,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清廉,世家大族也不敢欺压百姓。商旅无盗贼,百姓夜不闭户。

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的基业,北宋的欧阳修这样评价贞观之治:“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这种评价其实多有吹嘘的成分,但是也标榜了其历史功绩。《论语·子路》上说:“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李世民深知隋败亡之因,亦知治国之难,他也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也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意义。因此他以德、才取人,完善科举制度,设立监察考核制度,虚心纳谏,君臣论治,实现了贞观之治。

编辑/徐   展

猜你喜欢

房玄龄魏徵纳谏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邹忌劝齐王纳谏
魏徵:千古“诤臣”第一人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太宗纳谏
齐灵公纳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