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合唱音准教学法研究

2018-01-20刘旭

魅力中国 2017年50期
关键词:合唱音准教学

刘旭

摘要:在合唱这个音乐门类中,和谐与合唱作品的内容揭示有着极为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合理的音高与音准作为构成和谐的重要因素,其存在是不可替代的,从而对它们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在现实意义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高校合唱音准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合唱;音准;教学

引言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音准同样,既有理论方面客观的音准表达的“绝对性”存在,又包含了音乐中表达情感的主观相对性因素,合唱音准是合唱艺术中最基本的要求。

一、听:学会聆听培养内在听觉能力

(一)采取整体聆听与分解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和声听觉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听觉体验是合唱的基础,应有选择地欣赏不同形式的优秀合唱作品,重视合唱曲目的积累,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合唱的理解和感受力。”通过大量作品的聆听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内心听觉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我们知道:合唱中的音准分为旋律音准与和声音准。在排练之前我们首先让学生整体聆听作品,并发给学生合唱谱,在作品中能够找到、听出并唱出自己的声部,并能够在和声环境中(合唱音响中)唱准自己的声部、听辨别的声部,感受合唱的整体和声音效。

柯达伊教学法关于合唱训练的一些理念和方法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他们提出了合唱要从训练听觉入手的观念,认为队员们既要听得出自己发出的声音也要听得出团体的声音,并能够及时加入其中,以培养对音高的灵敏反应能力。”对于合唱难点部分采取分解聆听、局部感知的方式,分解的形式有纵向整体聆听和横向声部分解聆听两种。强调学生在合唱时能够仔细聆听自己以及他人的演唱,从而及时调整和控制自己在合唱中得音量和音准。寻求和谐、统一。要求学生能够找出对方声部的不足和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熟悉每一个声部的旋律。

(二)听唱音程建立音高、音程概念以及和声概念

对于合唱教学中大家都感到头疼的音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引导感知音程、听唱音程。因为旋律是音程的先后线条呈现,和声是音程的同时立体呈现。所以说,音程是学习旋律的基础,也是建立和声概念的基础。在多声部和声音程的整体音效聆听中,寻找并唱出自己的声部的音高,听辨别的声部的各个音高;或以某一声部骨干音为参照,以旋律音程的搭桥方式唱找出另一声部骨干音,感受音程的距离,再同时唱出纵向的和声音程。通过大量的音高和音程的听辨、听唱训练,使学生在对每个音的音高和音程距离有了感性认识和记忆后,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

“音准”首先就是要建立正确的音高和音程概念。而音高和音程概念建立,是需要一个反复强化和不断修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外乎就是在“听”和“唱”之间不断验证、加强、巩固的过程。

二、唱:学会视唱建立音高、音程以及和声概念

(一)变模唱为视唱培养视唱、构唱能力建立音高音程概念在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中,学生学习歌曲主要靠模唱。学生塞着耳机听听或者跟着歌曲唱唱,基本上也就会个大概。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反应到合唱学习的过程中,就是绝大部分的孩子在学唱新歌时总是希望能够多听几遍,然后直接学唱歌词。有的老师为了提高“效率”,让学生跟着范唱直接唱歌词。殊不知,这种学歌的方式学成的效果是:在音高、节奏、表情等方面都缺乏准确性,不利于养成稳定的音高感,阻碍了是视唱能力的提高,给合唱的排练埋下许多音准上的隐患。视唱能力是合唱最基本的能力,是提高合唱水平最基本的前提。因此,在合唱教学中应坚持视唱能力的培养。每次排练前,先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视唱练习,如进行音阶、音程、和弦、变化音等专项练习。并增加一定量的构唱练习。所谓构唱,就是指在给出音的音高提示后,学生能凭借内心听觉唱出另一個音。其实,构唱的过程也就是音程训练的过程,练习方法可以从两个逐渐过渡到多个音等,自然音程的构唱逐渐过渡到变化音程的构唱。学生的构唱能力越强,内心听觉的越敏感,音准的稳定性也就越强。

(二)弱声唱法进行训练稳定音准

正确的用声是音准的基本条件:弱音时音准就比较容易做到稳定,强声唱是音准则容易产生变化(一般偏高),因为唱强音时人们听觉的敏感性必定有一定程度衰减,同时气息过于冲击声带,而唱弱声时各声部本身以及各声部之间容易做到相互“倾听”而且声带张力适度。所以,我们应要求团员们将注意力一半集中在唱,一半集中在听。杨鸿年老师指出“弱声唱法在于能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形成高位置。用弱声练习,在合唱当中可以培养大家的内在听觉;用弱声时所有的声部都听得到,这样就保证每个声部直接的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的平衡、协调,从而达到音色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目的”。

(三)借助于课堂乐器的学习帮助合唱的音准

在课堂合唱教学中,结合课堂乐器的学习,将竖笛、口琴等乐器用于合唱教学之中。

在教唱二部合唱《茉莉花》之前,老师先让两个声部的同学用竖笛演奏各自的主旋律(蓝色部分),另一声部以演唱的形式做应和。第一、二两句(前8小节)主旋律在高声部,这时,高声部竖笛要凸显出来,低声部成为衬托、应和,低声部歌唱适当控制些音量;当进入第三句第9小节时,主旋律在低声部,此时,低声部的竖笛声音要凸显出来,高声部成为主旋律的衬托、应和。高声部歌唱适当控制些音量。学生在演唱演奏的过程中注意聆听对方声部的音调,注意默契、配合。再将合奏合唱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转移到合唱中来。这不仅调了动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也提高了合唱训练的信心。培养学生识谱、视唱、视奏能力,从而促进了合唱能力的提高。

(四)在多声部和声环境中练唱培养和声概念

在学生们基本掌握各自的声部之后,不要急于演唱歌词。采取多无伴奏整体哼唱多声部的方式,感受整体合唱的音响及和声效果。哼唱旋律音调,此时,哼唱音调比唱歌词更能统一声音,从而获得更好的和声感,音乐织体听起来特别清晰,学生轻声哼唱可以静下心来相互倾听,在多声部环境中建立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唱音准教学
通过陶笛提高小学中段学生音准有效性的探究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