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如何赢得观众

2018-01-20朱焱秋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观众表演戏曲

朱焱秋

摘 要:“戏曲观众”是作为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提出来的,它不单指那些进入剧场实地观看戏曲演出者,还包括那些虽未进入剧场但对民族传统艺术有一定兴趣和认知的“潜在观众”,以及那些具有民族性审美心理素质却又有待接受戏曲艺术启蒙的“未来观众”。

关键词:戏曲;表演;观众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150-01

作为诗、乐、舞等古老艺术形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高度融合,传统戏曲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心理尤其是道德意识的艺术载体,虽然它曾负载的许多负面性价值观念已经伴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掩入历史的尘埃。在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深深浸润之下,传承至今的戏曲艺术不但沉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孕育出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中国观众。这种独特趣味,就是要求戏曲在内容上能容纳和满足观众善恶分明的道德感,在形式上能契合观众情感化的心理程式,伦理化的情感满足作为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的关键一环,已成为最基本的大众审美诉求。

例如盐城市淮剧团创作改编的《春月奇情》就是一部“才子佳人”戏。描述水乡秀女淮南秀才青梅竹马,然而有情却难成眷属。全剧情节曲折,人物命运跌宏,虽出乎意料,细思量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回味无穷。该剧荣获了第四届江苏省淮剧艺术节优秀演出奖、伴唱奖和伴奏奖。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其次,在戏曲观众的传统审美心理中,?除了善美合一的主导是审美诉求外,还积淀着的另一种比较稳固的心理因素,这就是一种追求性情愉悦的文人情怀。虽然从整体上讲,戏曲是一种大众的艺术,但若没有文人积极介入,戏曲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都无从提高,它不仅无法获得兴盛、繁荣和流传,更不可能如国画一样成为体现中华美学意蕴的突出代表。正是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等大文学家的加盟,才使古代戏曲艺术的文学价值得以凸现。虽然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从表演的角度对所谓“案头文学”颇有微词,但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杰作的艺术价值。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流传不已,引人赞叹。这类作品的搬演和流传,不但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风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和熏染出了一大批注重作品人文内涵的高品位观众。他们在欣赏戏曲时,不满足于仅仅体会一种“善有善报”的心理快感,而且还追求一种性情的愉悦。

由于传统的戏曲古装戏,情节老套、演员不够靓丽、再加上服装道具不够精致。去剧场看戏的往往都是中老年观众,吸引不了年轻的观众。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值得思考!

2004年由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首次在台北亮相。受到了年轻观众的热烈欢迎!白先勇先生在剧中植入了大量的新鲜元素,尤其在灯光、服装设计方面更为挈合当代审美的需求,两位主演更是青春靓丽。这也是《牡丹亭》能赢得年轻人喜爱的关键所在。

由于中国传统戏曲孕育、发展、成熟的过程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统一的文化语境中展开,所以,其观演双方互动的结果就是最终构成了中国戏曲观众审美心理中以善美合一为主导的十分稳固的定势。这种心理定势“体现着审判心理的一种时间性的历史传统”,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社会群体性心理定势,带有明显的民族性特色。而民族性的心理定势一般来说都具有极强的传承性。

首先,从“观”的一方来看,在电视普及、歌厅风行等娱乐新潮的迅猛冲击下,戏曲观众被迅速分化、瓦解和改变了。从年龄上看,青年观众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而尚未建立完备的戏曲观赏心理机制,因此,与老戏迷截然相反,他们由于对戏曲表演艺术的陌生而产生了极大的审美阻隔。而其他文化娱乐方式,或因其简便,或因其直接,或因其趋时,纷纷赢得了观众的青睐。也就是说,追善逐美、愉情悦性等戏曲观众原有的民族性心理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必通过观赏戏曲就能很方便地得到满足。

从“演”的一方即创作者角度看,为争取更多的观众,他们必然会努力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无论是新时期之初短暂的“传统热”,还是一直进退两难的“现代戏”,抑或是趋时性较强的“新编历史剧”,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创作者希望尽快赢得当代观众的主观驱动力,但一直都沒有完善地解决这个难题。2012年盐城市淮剧团推出了现代戏《半车老师》。该剧讲诉了一位老教师号召学生资助母校改善教学环境。众学生纷纷慷慨解囊。他的得意门生却故意拖欠捐款。老教师只得进城讨债,遇到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使得他处于进退两难尴尬境地。最终老教师以其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感动众学生。该剧深刻地反映了现今社会人们被金钱利益所迷惑,而丧失了诚信道德的普遍现象。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该戏一经推出受到了不同年龄层次淮剧观众的热烈欢迎。甚至还吸引了大量的在线学生前来观看。一位年轻观众曾这样评价该戏,看《半车老师》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该剧还受到了文化部的邀请,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参演节目。

总而言之,入新世纪以来,戏曲观众问题由于观演双方的互动式演进,以及外部经济因素的介入,而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了。实际上当前的戏曲观众只是一个松散的整体,他们的审美文化心理中虽然凝聚着相对稳固的民族性心理定势,也受到大致一体的审美风尚的影响,但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他们又分化成审美诉求各不相同的社会群体。诸种心理因素,在当今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中基本上是并存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观众表演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探析环境舞蹈的艺术表征
浅议观众的认知在主题乐园互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