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写空间下的文化身份追求

2018-01-20张琴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身份

张琴

摘 要: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尔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对毕司沃斯先生对于追求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为线索,表明了作者对于自己文化身份认可的追求。本文通过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分析了毕司沃斯先生的文化身份,表明先生因為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转换到自己心理空间的焦虑。从空间转换的角度来说,小说中先生一直期望有属于自己的一间房子,实质上表明了先生对自己文化身份认可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文化身份认可的探索与追求。

关键词: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空间转换;文化身份;奈保尔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67-01

维·苏·奈保尔,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西印度特立尼达岛。他的父亲是一位印度的工人,奈保尔早期就经历了他人的排挤和孤立,他远离了自己的本土家乡。起初,他在皇后皇家学院接受教育,1950年,他只身去了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对于奈保尔来说,英国反倒是更像是他的家乡。1961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出版被认为是奈保尔的杰作之一。《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依然是以特立尼达岛的生活环境为背景,用幽默清晰的语调写了毕司沃斯先生想要一件属于自己的房子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历程,并且刻画了20世纪早期的社会现象,同样也是20世纪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在阿瓦克斯的大街上,坐落在那些摇摇欲坠的木头和波状铁皮搭成的房子中间,哈奴曼大宅就像一座异军突起的白色堡垒,宅子的混凝土墙依然厚实;当图尔斯家底层那些商店的窄门关上的时候,整个大宅子显得庞大,坚不可摧,然而空白无物。两侧的墙壁没有窗户,在上面两层楼的窗户也不过是正面墙上的狭长的裂口”,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看出哈奴曼大院营造的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实际上这种隔绝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隔离,而是作者为了守护自己心中的宗教信仰,想要保持纯正的印度文化的一种内心欲望,因为这是作者心中的精神寄托。在建构空间的过程中,作者不自觉写出了历史事迹和自己的意识形态。任何空间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会留下历史的痕迹和意识形态,这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就像屋顶的围栏中的猴神哈奴曼的雕像表明了这个家族本身留有印度教的痕迹和对于印度教虔诚的信仰。从直观看到的雕像到对于印度教的追踪,这是一种从外部空间转向内部空间的过度方式,家庭内部空间建构实际上反映的时家庭人物内部之间的关系矛盾。

在这个小世界中,所有人的生活都以图尔斯太太的玫瑰房为中心铺展开来。家庭成员中居住房子空间的大小以及与图尔斯太太的关系,决定了这个人在家庭当中的位置。在这个家庭当中,有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感觉氛围,像极了中国式的封建制度,皇帝是整个国家的中心,所有的人都围着皇帝一人在转。从图尔斯太太的家实际上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微型封建社会.家庭内的空间的安排说明了人们之间的亲疏关系,人们信任的社会关系类型和维持这种关系的活动性质。就像古代的封建社会,对于皇帝的亲信自然与皇帝的关系密切,而且担任朝廷中的要职。在哈奴曼的大院中,毕司沃斯先生所处的位置是个比较令人尴尬的地位,他一直都是图尔斯太太的附庸品,扮演的角色永远都是配角,也就是说他一直都处于被压制的对象,理所当然,在房子空间的问题上,毕司沃斯先生住在离图尔斯太太较远的房间。小说中是这样描写先生的房子“他待在长形的屋子里,他所能拥有的空间十分的狭小,这件长屋子原来是阳台,阳台被封闭并且分割成卧室”。先生就是居住在这样一间房子,房子的条件十分的恶劣。他和图尔斯太太之间也属于一场利益的交换。先生想借助图尔斯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且有可能获得一笔丰厚的嫁妆,努力成为图尔斯家族中的一员。图尔斯太太也又自己的如意算盘,她看中了先生的婆罗门种姓,可见在图尔斯太太的心中还是非常看中等级这一东西,也反映了当时殖民地印度的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意识形态。图尔斯太太并不尊重先生,现实的残酷慢慢的吞噬着先生的梦想。先生想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他想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可是现实却是他在图尔斯家族的居住并没有改善自己的地位,也没有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先生的生存空间并没有一丝丝的隐私,他的心里是不安的,而这种不安的感觉恰恰也填满了先生的内心空间,造成了他内心的拥挤。先生的无空间与先生自己的内心空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促使先生想要有属于自己生存空间的欲望,因为就生产方式而言,有组织的空间会引发各种主要的矛盾,激发有转换性的潜能。这种欲望来源于人强烈的内心渴望。先生在对空间的争夺过程就是对他自己精神世界的追求,独立人格的追求,以及想实现自己主体身份的表现。

毕司沃斯先生一生都在追求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这间房子并不是单纯能够解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的物质,实际上它是作者对于文化身份实现的隐喻表达。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说,那么这件房子就是从一个具体的物质,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上升到了一种抽象的精神意义。小说通过对房子这个独立空间的追求,追求自己的尊严与身份的认可,表达了作者渴望一种文化身份的自由。要达到真正的自由,必须先要拥有真实的生存空间。毕司沃斯先生因为受到真实生存空间以及固有文化空间的限制,一直只能处在文化身份认同的游离状态,也表达了作者一直追求自己文化身份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奈保尔,余珺珉(译).毕司沃斯的房子[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5.

[2]齐雪艳.空间书写与文化身份——奈保尔<毕司沃斯的房子>的阐释[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身份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黄玉雪小说《华女阿五》的文化范式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身份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