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增长阻尼”分析

2018-01-20杜艳菊蒯璐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

杜艳菊+蒯璐

摘 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多方参与协同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教育对象在参与和亲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外界作用或其自身固有原因所获得的满足感呈逐渐下降或难以满足的特性。弗鲁姆期望值理论揭示了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三者之间的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力恰恰是克服增长阻尼的最大动因。鉴于此,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增长阻尼的成因入手,试图探求如何化解增长阻尼困境实现教育对象最大程度的满足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增长阻尼;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65-02

一、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渗透、参与和亲历过程的最核心结果,是一种正向的主观感受和体会。黄冬霞、吴满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及形成机理角度剖析,认为形成过程是多因素的协同交互和内、外生机制的深度融合①。程仕波、熊建生认为可通过优质供给和主动获求双边互动、促进努力发掘和预期调节内外贯通以及久久为功和机制托底刚柔并济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②。韩一凡则从日常生活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而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教育对象间认知背景、已有经验和成长诉求等现实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增进过程中产生了缺乏分类分层的针对性和交互障碍等问题,最终导致教育对象在获得感、受益面层次上逐渐下降并难以满足,即增长阻尼③。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增长阻尼的成因入手,探求如何克服阻尼现象使教育对象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增长阻尼成因

(一)教育对象自我调节迟钝性及接受疲劳导致获得感阻隔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意识的形成关键期(学龄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关键期(青少年阶段)、稳定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期(青少年期)为教育对象提供了适宜的学习和教育环境,培育并塑造着社会公德、价值认同和道路自信效果。然而,长期依赖于显性政治教育教化灌输,“旧瓶装新酒”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使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敏感性、回射性下降。加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呈边际效应递减,这往往使苦口婆心变成啰里啰嗦,忠言逆耳变成忠言“腻”耳。

在当前信息事件正急速增加、信息传播场域和来源渠道拓宽的环境下,教育对象自身选择多元和信息事件接受量有限、主体意识日渐成熟和社会趋同性减弱、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和优质供给难度系数增加的矛盾情况下,很多信息事件教育对象无暇顾及。即便具备传统意义的敏感信息,除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部分教育对象外,绝大多数仍采取高高挂起的姿态,对信息事件并不关注或只简单了解,陷入自我调节迟钝性和接受疲劳双困境,甚至新的概念和鲜活可感的事件內容都不再容易唤回兴奋、引起共鸣,“看客心态”和“鸵鸟心态”滋生。

(二)投入产出失衡及获得向获得感转化困境导致导致获得感阻隔

最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事者优质供给+教育对象主动探寻(积极转化、有效吸收)+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教育环境生态化,这一过程中通过各有利因素提质增效和不利因素间相互掣肘达到投入产出均衡,实现预期获得感和教育深度化,这是成本经济学推演至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而现实情况是,投入产出失衡、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严重挫伤着从事者和教育对象双方的积极性,“失落感”、“相对剥夺感”甚至逆反心理催生着获得感阻隔的出现,即伴随着教育活动和行为的“发动——高潮——回落”转折变化,教育对象的获得感也经历了“希望——振奋——失望”的抛物线效应。

“获得”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获得感的来源和基础,有了“获得”,获得感才有可感、可参照、可依托的内容,才不会沦为主观臆想。然而,获得能否成功转化为获得感、获得多大程度转化为获得感、获得多长期限内转化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对象自我意识的强弱及需求层次、获得实效、获得途径和方式等。一般而言,教育对象自我意识强、获得着眼于既得现实利益、直接获取相应成果,获得更容易转化为获得感,反之亦然。

(三)教育对象差异及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缺失导致获得感阻隔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着眼于教育对象获取的、与切身价值相关的既得精神利益,并在未来某个时期或确定条件下转化为可得的精神利益或物质财富,最终使教育对象因实际获得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渗透、参与和亲历过程的最核心结果,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核心指标和依据。

相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工作或行为没有让身处其中的教育对象产生实在获得,其他任何的衡量指标和评价标准都不足为据。就目前而言,教育对象之间存在同一性拒斥(加大差距)、认知背景、接受偏好和成长诉求等诸多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活动、工作或行为不仅很难一次性地满足全体成员诉求,也难以做到分层分类的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冒尖、单兵突进难掩实际获得感整体地单薄匮乏。

博特斯巴赫共识确立了政治教育的三大原则,即禁止灌输、保持争论和促进分析。这不仅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忽略主体间性,也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获得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前提,亲和力的提升有助于激发教育对象对教育活动或教育行为的亲近感、趋同感、和谐感和接受度,有助于促进参与者实际获得和预先期望之间达到某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教育有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亲和力、教育话语亲和力、从事者人格亲和力、教育目标和教育形式亲和力等。其中任何一环欠缺或不足,都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获得感间同频共振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使获得感发生迟滞。

三、弗鲁姆期望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现实意义endprint

弗鲁姆在1964年《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过程型激励理论之一的期望理论。这一理论在预期目标尚未满足的情况下研究目标对人的动机影响,以激励力量、效价和期望值三要素反映需求和实际获得之间的关系,对有效激发教育对象积极性,消除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增长阻尼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充分研究预期目标设置、效价和期望值对获得感的影响。要消除获得感增长阻尼,激励教育对象,就必须让其明确: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能提供给他们的实际获得与预先期望相符;

(2)使教育对象实际获得最大化的转化为获得感;

(3)只要参与活动就能提高他们获得感。

四、消除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增长阻尼的对策

(一)培育教育对象自我效能感和学业延迟满足能力,增强实际获得向获得感转化的可能性

按照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相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其思维模式、情感回应模式、应对困难态度,影响着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选择倾向、行为努力程度,影响着其习得行为、获得新行为表现及参与活动情绪。鉴于此,培育教育对象自我效能感和学业延迟满足能力,提高其对自身既得利益的观感、身感和心感具有现实必要性,具体而言:

(1)寻求更多可知可感可信的思想素材提高教育对象知识储备和预判能力;

(2)增强教育对象思想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发展;

(3)教育对象自身需提高理性思考的能力,客观评价实际获得。

(二)培育核心价值观,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是拓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优势。

第一,利用学生社团结合培育核心价值观开展形式丰富、喜闻乐见的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教育对象能够在具体活动中学思践悟,实现目标主动、精准和有效引导。

第二,利用朋辈教育诸如学业导生制、朋辈督导、朋辈心理辅导等方式逐渐思想渗透。朋辈教育相比师长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即朋辈之间大多可以在经意或不经意场合以平等的地位和话语讲道理、平等讨论,循序渐进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引导教育对象认知向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增强参与者的认同感

新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5后教育对象被标注成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更加渴望亲和力、参与感和社会认同感:

第一,准确把握教育对象认识特点和思维特色,捕捉合乎绝大多数教育对象口味的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话语和教育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既看得见彩头又拥有实在获得;

第二,攻占“互联网”前沿阵地不斷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和含金量,提升教育对象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同时实现新时代信息技术和传统优势的高度融合。

注释:

①黄冬霞,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形成和形成机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

②程仕波,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思想教育研究,2017.

③韩一凡.日常生活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endprint

猜你喜欢

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洛阳老城:群众“获得感”的党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