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影响价值分析

2018-01-20王琳

智慧健康 2017年23期
关键词:量表脑梗死康复

王琳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 济宁 272100)

0 引言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类型,此类患者处理不当有极高可能致残致死,准确的诊断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病情转归效果并降低脑梗死后遗症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本院近年来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外,联合针对性康复护理,涵盖从心理到生理等各个方面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这种干预不仅有利于树立患者康复的信心,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心理障碍,现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60例,该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影像学(头部CT、MRI检查)、实验室检查并所得结果与《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中相关诊断标准内容符合。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先后编序,并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9-83岁,平均(66±17)岁,病程(34-172)d;研究组:男23例,女7例,年龄51-82岁,平均(66.5±15.5)岁,病程(35-170)d。两组患者入院后常规对其进行头颅CT、MRI检查和各项化验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分别采用美国卒中神经缺损量表(NIHS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抑郁量表(HAMD)评分筛查,以及改良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评分与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评估。神志不清伴四肢瘫或有严重认知障碍和生命体征暂不稳定者排除在外。统计学处理后提示患者组间数据差异并无意义(P>0.05),对前瞻对照数据公正性无影响。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编的《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2016》,按照不同疾病类型进行常规对症治疗。通常采用:(1)气道、通气支持和给氧;(2)注重营养(肠内营养和静脉营养);(3)血压管理,一般不低于140/90mmHg;(4)血糖控制,空腹6.7mmol/L,餐后10mmol/L;(5)脱水降低颅内压(根据临床情况决定);(6)预防感染;(7)纠正水电解质紊乱;(8)预防消化道出血;(9)预防癫痫;(10)部分患者按照脑卒中类型分别应用抗血小板、抗凝或适当止血药物;(11)根据家属意见,部分患者选择高压氧治疗;(12)部分患者选择自行康复锻炼措施。

研究组患者包括上述治疗外,同时按照《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开展针对性康复护理,训练时间根据患者耐受力调整。内容包括:(1)健康宣教,对于突然发病的脑卒中患者而言,家庭成员对其支持程度,直接影响恢复效果,意义十分重要;(2)体位和肢体训练,指导患者定时变换体位,如自行翻身存在困难家属和护工应协助完成,一般2-3h/次[1]。四肢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防止出现下肢伸展、上肢屈曲等姿势。尽可能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可指导患者进行双手交叉上举以及下肢桥式锻炼。上述内容患者需要知晓,家属对其内容要完全掌握,必要时可协助患者进行[2];(3)坐起/坐位平衡训练,移动患者到床边,在患腿之下垫上健侧的腿,患腿一般在自然屈曲的状态下,往患侧方向旋转躯干,通过不断训练,让患者能够掌握躯干活动程度,同时让健侧手掌握住球体并不停摆放,这样有利于掌握坐姿之下平衡程度;(4)步行/上下阶梯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患肢负重能力有一定程度改善,这时可指导患者进行迈步训练,通过分解训练方式让患者掌握,时间为2周,随后再次调整训练力度,逐步升级为上下阶梯训练[3];(5)日常生活训练,帮助患者穿脱衣物、使用餐具、自主进食、情绪调节等,循序渐进地实现生活自理[4];(6)心理治疗,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向患者讲明脑卒中疾病的危害性、治疗的有效性,及时了解患者需求和渴望,让患者心理上得到宣泄,树立战胜疾病、顺利康复的决心,积极配合治疗[5];(7)部分患者常规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如西肽普兰每日20mg.Po。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分别采用美国卒中神经缺损量表(NIHS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抑郁量表(HAMD)评分筛查[6]。以及采用改良的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Barthel)评分与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评估[7]。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表示为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表示为均数±标准差。数据比较存在较大差异,证实存在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果

心理状态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心理状态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心理状态评分对比(±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照组(n=30)25.7±4.322.2±2.313.9±2.1研究组(n=30)24.9±5.120.8±1.211.8±3.2 t 1.0384.6734.751 P>0.05<0.05<0.05

Barthel评分、FCA评估,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及FCA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及FCA评分对比(±s)

组别BarthelFCA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30)41.0±18.641.5±19.154.9±15.155.0±16.1研究组(n=30)48.3±10.672.1±14.757.9±10.871.7±11.8 t 2.95310.9951.3997.245 P>0.05<0.05>0.05<0.05

3 讨论

目前脑卒中呈现高发病率、高致残率趋势,对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等造成严重影响,部分患者可因生理状态演变为心理障碍,增加了康复、回归社会的难度[8]。“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是对病、伤、残者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大量循证医学证明[9],开展积极的针对性康复护理,更有利于保障患者顺利回归社会[10]。

脑卒中康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是一个集体协同的工作模式,既包括公共健康、教育、脑卒中三级预防,又包括急慢性期的康复治疗[11]。康复治疗前采用国外通用的评分评估量表,对病、伤、残者进行生理和心理功能评分评定,然后根据其康复需要与客观条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

脑梗死后遗症阶段的焦虑抑郁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由于对康复治疗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患者功能恢复缓慢,生存质量逐渐下降[12]。因此,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症的患者,早期心理干预只能缓解部分症状[13]。而西酞普兰是一种作用很强的选择性5羟色胺摄取抑制剂,不仅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而且对各种形式的焦虑症候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少,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适合需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

本研究表明,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症起效快,效果好,症状改善明显,与有关报道一致[14]。且不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还有轻度的镇静特性,更适合于老年脑梗死患者等身体机能明显衰退群体,可长期使用,期间并无严重不良反应,保障治疗依从性,安全性高。

本文收集60例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分别进行NIHSS、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经过4周、8周的治疗后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开始得到明显改善,且偏瘫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有显著性改善(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疗效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更显著(P<0.01)。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缓解和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增强机体免疫力,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当然,保持康复治疗的可持续性离不开患者家属的帮助和参与。

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同时有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的身体和抢救后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对其临床干预除了对症治疗,还应加强全方位早期康复和护理干预,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念,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患者不仅要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心理、生理康复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针对性康复护理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1] 马将,闫晓丽,黄洁,等.集体康复训练对卒中后焦虑抑郁情绪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9):1001-1005.

[2] 韩丽娜.早期康复护理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1):154-155.

[3] 杨妮,杨凯.运动康复功能锻炼联合针灸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3):502-504.

[4] 肖玉华,卢红建,耿桂林,等.三级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30(4):282-283.

[5] 屈凤英.早期肠内营养对70岁以上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氮平衡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5):367-369.

[6] 王春苑,梁群林,崔尧,等.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1):29-31.

[7] 顾旭东,吴华,姚云海,等.智能化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40(5):1-4.

[8] 郑舟军,钟素亚,龚戬芳,等.社区远程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3):216-218.

[9] 黄晨达.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D].南昌:南昌大学,2009.

[10] 廖亮华,方玮,刘木朋,等.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11):826-829.

[11] 李小霞,李秀南.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15,44(4):578-580.

[12] 李兰平.早期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症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3):2045.

[13] 李小莹,薛盼,刘涛,等.早期规范化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疗效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6,11(1):73-75.

[14] 张彦红,李欣,刘凤丽,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与ABCD2评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10):30-32.

猜你喜欢

量表脑梗死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