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防治
2018-01-20潘建军
潘建军
(甘肃省陇西县菜子镇畜牧兽医站,748108)
家兔养殖是现下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投资少、见效快,广受农户青睐,尤其是缺乏资金的贫困户。因此,兔病的防治就尤为重要。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豆状带绦虫的幼虫引起的,寄生于家兔的腹腔膜上,很少寄生于胸腔,最常寄生在家兔和野兔的大网膜上。本病分布很广,有时可引起兔大批死亡,其中以1—2月龄的幼兔死亡率最高。豆状囊尾蚴呈囊状,一般有豌豆那样大,呈半透明的膜,内含透明的液体,囊壁上有一个头节,头节上有钩。几个豆状囊尾蚴连在一起似成串的葡萄。豆状带绦虫寄生于犬、狐小肠中,少见于猫。其孕卵节片或虫卵随犬等粪排到外界,污染兔的饲料或饮水,被兔吃了而感染。虫卵进入兔的消化道后,虫卵内的六钩蚴逸出,并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至肝,由肝实质钻出附着在腹腔浆膜上形成豆状囊尾蚴。犬等肉食兽吃了寄生豆状囊尾蚴的兔内脏时,即感染豆状带绦虫。豆状囊尾蚴被犬、猫吞食2个月后即可排出豆状带绦虫成熟的节片和卵,病卵可在24小时进入宿主肠壁,2—3个月内发育成囊尾蚴。
1 流行特点
无年龄限制,各种开食日龄的家兔均可发生此病;无明显的发病季节,条件合适就会发生;发病因素主要是养殖的犬、猫带虫引起的,如果发生该病,主要原因就是饲养管理不当。
2 临床症状
感染囊尾蚴的兔子,很少出现死亡,轻微时很难判断出什么病,严重感染时,有肝炎症状,严重影响肝脏功能。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口渴喜饮,阵发性发热,腹围增大,嗜睡,不爱活动,进行性消瘦,最严重的因为感染囊尾蚴的数量可达100—200个,患兔会衰竭而死。囊尾蚴侵入大脑的会引起兔子急性死亡,一般来说兔子主要表现为光吃不爱长,饲料报酬率低。
3 诊断要点
轻度感染时,兔体衰弱,消瘦,食欲不良,背弓起,用手抓它时没有反抗,由于肝组织受到损害可引起肝炎,触诊肝脏有痛感。眼结膜和口黏膜贫血。有些病兔因肝脏出血和贫血而死亡。
剖检时常在肠系膜、网膜、肝脏表面及肌肉中见到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透明的囊泡。囊泡常呈葡萄串状。肝脏肿大,肝实质有幼虫移行的痕迹。急性肝炎病兔,肝表面和切面有黑红色或黄白色条纹状病灶。病程较长的病例可转为肝硬变。病兔尸体多消瘦,皮下水肿,有大量的黄色腹水。
4 治疗
4.1 丙硫苯咪唑:∶每公斤体重15mg,每日1次,连用3天。
4.2 吡喹酮∶每公斤体重25mg,皮下注射。
5 预防
5.1 驱出犬的绦虫,用氯硝柳胺 (每公斤体重用150mg)或氢溴酸槟榔硷 (每公斤体重2—4mg)内服,均有效。
5.2 捕杀野犬和野猫以及野生动物等以减少感染来源。
5.3 家兔和野兔的尸体喂犬、猫、狐之前必须详细检查,证明无豆状囊尾蚴病时,方能喂给。
5.4 在养兔场、宰兔场、贮存饲料的地方以及为了兔子播种的庄稼的一些场所不能饲养狗。
5.5 病死的家兔野兔的尸体必须埋在尸体坑内,囊尾蚴在尸体内约能活数日。
6 小结
兔寄生虫病多为慢性发生,发病轻时影响生长、防治,发病重时可引起兔死亡。该病一旦发现蔓延很快,感染率极高且治疗效果较差,在养殖兔的时候,要对新引进的兔严格检查,或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后,确定无病后再混群,必要时要对兔源地进行调查;在注意兔的品种、营养、疫苗防疫注射的同时,也要做好兔舍的环境卫生、消毒及及寄生虫病防治等工作,这样才能切实把兔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