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毒支原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8-01-20周永年
周永年
(甘肃省灵台县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4400)
鸡毒支原体感染是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病,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病毒等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不仅加重病情,而且给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
1 发病情况
2017年11月17日甘肃省灵台县某养鸡户3 000羽180日龄蛋鸡发病。鸡群采食量减少,很快出现呼吸道症状,4d后部分病鸡出现腹泻症状,产蛋下降。发病之前鸡群采食、饮水、精神状况都正常,产蛋率、蛋重都达标。从购入鸡苗到140日龄,按照当地蛋鸡的免疫程序进行了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疫苗的免疫。发病后曾用红霉素和抗病类药物混饮治疗,效果不明显,1周后出现死亡病例。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鸡表现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流浆液性鼻液,部分病鸡鼻孔周围沾污明显,堵塞鼻孔,妨碍呼吸,频频摇头或甩头;眼睑肿胀,眼部突出呈肿瘤状,即所谓“凸眼金鱼”样。由于发病时天气较冷,有少数病鸡精神萎顿,呆立、两翅下垂、闭目缩颈昏睡,采食减少、饮水增多。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鸡呼吸困难程度加重,伸长脖子张口呼吸,并发出喘鸣声,夜间声音较白天大,严重的呼吸啰音似青蛙叫。部分病鸡排黄色或黄绿色稀粪;鸡群产蛋率下降,由发病前的93%降至78%。发病后期出现死亡病例,死亡率达1.7%,死亡多为体质瘦弱的鸡只。
3 病理变化
鼻腔、气管黏膜增厚、充血、出血,附有多量黏液和豆渣样渗出物;肺内充满黏液性渗出物;气囊膜浑浊、增厚,表面有念珠状结节性病灶,囊腔内含有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部分病鸡有心包炎并发肝周炎,即心包膜上附有多量灰白色纤维蛋白,心包腔内充满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液;肝浆膜上有一层白色纤维蛋白膜覆盖,剥脱,肝脏呈紫褐色。少数病死鸡腹腔内有一股腥臭味,并积有多量的卵黄状物,卵子变形,变色,呈灰白色,有的卵子脱落于腹腔,蛋黄液广泛分布于肠系膜表面,使肠系膜发生炎症,肠道互相粘连。输卵管膨大,黏膜出血,壁变薄,管内有条索状的干酪样物。也有部分病鸡小肠黏膜充血、出血,严重时在浆膜可见到出血点,肠道内容物稀薄,并混有多量黏液。
根据以上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再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鸡毒支原体与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
4 防治
4.1 药物防治 自配复方红霉素(含红霉素10%、磺胺嘧啶16%、甲氧苄啶3.2%),以500mg/L饮水的用量化入饮水,让鸡自饮,连续饮用5天。用药后鸡群采食量逐渐增加,腹泻逐渐停止,鸡只不再死亡。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
4.2 饲养管理 清理鸡舍内垃圾、粪便,并进行发酵处理;此时为寒冷季节,在防寒保暖的同时,加强鸡舍的通风换气,降低舍内氨气的浓度,减少对鸡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用百毒杀 (浓度为1∶600)带鸡消毒,1次/天,连用3天。
经上述治疗和处理,4天后鸡群精神状况好转,采食量回升,呼吸道症状基本消失;10天后产蛋率回升至正常。
5 讨论
5.1 快速诊断是有效防治鸡毒支原体感染的保证
农村养殖场(户)一方面缺乏实验室诊断的条件,即使送检也会延误一定时间。另一方面细菌学鉴定相对用时较长,不利于生产实践。如不能及时正确地用药,会使流行加剧,损失增加。因此鸡场兽医或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类症鉴别能力。鸡毒支原体病与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其它呼吸道病有相似之处,结合流行特点、症状和剖检变化可进行类症鉴别。
5.2 联合用药是防治鸡毒支原体与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有效措施
药物防治仍是目前国内外有效控制鸡支原体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的主要措施,常用的药物有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林可胺类和喹诺酮类。使用单一的抗菌药物都不利于防治鸡支原体的混合感染及预防耐药性产生,合理的联合用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复方红霉素中的红霉素有抗支原体的作用,磺胺嘧啶具有广谱抗菌性,甲氧苄啶对二者的抗菌作用均有增效作用,而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溶解迅速,对鸡无不良反应,饮、食欲都正常,适口性良好,可作为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治疗的有效药物。为了防止复发需连用几天,一般为5d。
5.3 免疫防制
接种疫苗是预防动物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用于预防鸡毒支原体感染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疫苗都有其自身的缺点,弱毒疫苗既可用于尚未感染的健康鸡,也可用于已感染的鸡群,但免疫保护率不是特别高,一般在80%以上,免疫持续时间达7个月以上。灭活疫苗主要是油佐剂灭活苗,多用于蛋鸡和种鸡,免疫后能较好地防止鸡群气囊炎的发生和产蛋量的下降,但其阻止鸡毒支原体野外菌株感染的作用较小。因此,两种疫苗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还很有限,需开发研制免疫性能更佳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