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对山羊痘的防治
2018-01-20李兴如
李兴如 ,李 洁
(1.陕西省子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17399;2.陕西省子长县李家岔镇畜牧站)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感染引起的山羊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发生于春秋两季,常呈地方性流行。山羊痘在我区多年来不断发生,笔者在临床上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山羊痘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现报告于此。
1 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发热,体温40—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痘疹最早发生于皮肤无毛部位,如乳房、尾内侧、阴唇、会阴、肛门、胸前侧、阴囊和四肢内侧,而后并可发生于头部、背部、腹部有毛丛的皮肤处。痘疹大小不一,圆形,初为红斑随之转为丘疹,以后丘疹发生坏死、结痂,经过3—4周痂皮脱落。患羊眼结膜潮红、流泪,这是因为眼部也发生了痘疹所致。此外,痘疹有时还见于口腔与上呼吸道粘膜,骨骼肌、子宫粘膜和乳腺组织。严重的恶性羊痘,至后期痘疹溃烂连成一片。
2 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人们往往常见羊痘与皮肤丘疹性湿疹、羊脓疱性口疮、羊疥癣相混淆,应注意鉴别,羊皮肤丘疹性湿疹患羊皮肤瘙痒,经常用蹄子蹬擦患部或在墙上擦,体温正常,有食欲,而羊痘无瘙痒症,体温升高,无食欲;羊脓疱性口疮,口腔溃烂,皮肤处的肿疮很大,数量少,一般为1—3个,体温大多正常,肿疮在前期可放出血液,后期可放出脓汁,而羊痘丘疹小而成片,数量多,疹块内放不出液性产物;羊疥癣,丘疹不明显,患部成片,成干痂,脱毛,患羊瘙痒严重,经常擦墙,蹄蹬皮肤,外涂杀虫剂药物有明显效果,而羊痘疹无以上特征。
3 预防措施
首先对患羊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体的抵抗力,做到冬天注意羊舍保暖驱寒,夏天注意避暑降热,供给充足的饮水,最好给羊供给口服补盐水,或给羊舍内悬挂营养舔砖,给羊补充矿物元素等,同时给羊喂给豆类食物,以补充蛋白质营养,因为大多数羊群平日里都缺乏蛋白质食物的供给,蛋白质营养的添加可大大提高羊体的抵抗力,老百姓常说的喂豆豆可以治羊痘,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注意豆类应炒熟或煮熟后喂羊,不要生喂。对羊舍及其周围严格消毒,可用2%烧碱或2%福尔马林或2%漂白粉喷洒消毒,3天左右消毒1次。
对同群的无症状表现的其它羊立即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即用山羊痘冻干苗不论羊只大小一律在股内侧或尾内侧皮内注射0.5ml,也可在后海穴注射,据笔者试验证实,后海穴接种羊痘疫苗效果也很可靠,且注射方法比皮内注射法简便。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给已出现羊痘病羊的同群其它无病状的羊接种羊痘疫苗是很安全很可靠的,可有效控制羊痘病的蔓延。
4 治疗方法
病羊采取以下方法治疗:
(1)鱼腥草注射液 10~20 ml,地塞米松注射液5~10mg(泻羊不用),一次肌内或后海穴注射,一日2次,连用3—5日。
(2)黄连 10g、葛根 12g、板蓝根 12g、射干10g、栀子 12g、紫草 15g、苍术 15g、白糖 30g、绿豆30g,水煎,一次灌服,一日一剂,连用3剂。
(3)左旋咪唑注射液 5~8 ml,一次肌肉注射,一日1次,连用3次。可提高羊体的抵抗力;同时用板蓝根注射液5~10 ml,庆大霉素注射液8—24万单位,一次肌肉注射,一日2次
(4)聚肌胞注射液 6~12 ml,林可霉素注射液5~10 ml,地塞米松注射液 2~5mg,一次肌肉注射;同时肌肉注射双黄连注射液6~15ml,两侧颈部分别注射。
(5)对痘疹溃烂处外涂紫药水,一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