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临床路径
2018-01-20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肺动脉高压(ICD–10:I27.0;I27.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欧洲呼吸学会,2009年)《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组,2013年)。
结合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识别可疑的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收缩期肺动脉压(sPAP)≥50 mmHg]。对高危或疑诊患者行血流动力学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其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平均压(mPAP)≥25 mmHg;如果针对第一大类肺动脉高压,同时还需要肺动脉楔压(PAWP)<15 mmHg,肺血管阻力≥3 wood单位。对证实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病因学分析和临床归类。对肺动脉高压进行临床评估和功能评价。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欧洲呼吸学会,2009年)《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组,2013年)。
①治疗原发病。②一般治疗:活动和旅行;预防感染;避孕、绝经期后激素替代治疗;降低血液黏度;抗凝治疗;氧疗;纠正心衰治疗;心理治疗。③药物治疗:钙通道阻滞剂(CCB);前列环素类药物;内皮素-1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5;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Rho-激酶抑制剂;联合用药。④介入及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15~30 d。
(五)进入路径标准
①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肺动脉高压疾病编码(ICD-10:I27.0;I27.2)。②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诊疗项目
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NBP或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T或I,免疫指标(包括心磷脂抗体)、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检查,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等易栓症相关检查,肿瘤标志物,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双下肢静脉超声,肺功能(病情允许时)、通气灌注扫描、CT肺动脉造影,右心漂浮导管检查或同时行肺动脉造影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胸部高分辨率CT、磁共振肺动脉造影、心脏磁共振检查,腹部B超、甲状腺超声,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检查(如唇腺活检、腮腺动态显像、肌肉或皮肤活检等),睡眠呼吸监测,急性血管活性试验。
住院期间需要复查的项目: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复查心电图,异常指标复查,重症患者必要时复查BNP、肌钙蛋白T或I、血气分析,危重患者复查心脏超声。
住院期间选择用药:抗凝治疗,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呼吸循环支持治疗。
(七)出院标准
①症状相对稳定,确定长期治疗方案;②临床稳定72 h以上。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肺动脉高压一般病情比较复杂,疑诊患者需要比较多的检查确定类型,临床路径的变异较多。
①存在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延长住院时间。②病情严重,需要呼吸支持者,归入其他路径。③伴有其他疾病,需要相关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