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公牛蹄病治疗及综合防治
2018-01-20陈宏
陈宏
(甘肃省家畜繁育改良管理站 733000)
1 腐蹄病
腐蹄病又叫指 (趾)间蜂窝织炎,是指 (趾)间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的急性化脓性、坏死性炎症,除明显跛行外,还有全身症状[1]。
1.1 致病原因
腐蹄病主要发生在夏秋雨水较多的季节,病因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于日粮中钙、磷不平衡,导致角质蹄疏松和蹄变形,牛舍不清洁,牛的蹄部长期浸泡在粪尿中,使其局部组织软化,石子、铁屑等异物刺伤软组织而引起蹄部发炎。二是由于病原菌 (节瘤拟杆菌)引起的,这种菌虽然引起的炎性损伤较小,但其产生的蛋白酶在坏死杆菌的协同作用下能消化角质蛋白,使蹄表面及基层受到侵害[2]。
1.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蹄部发热,并且出现肿胀,疼痛,系部和球节屈曲,蹄尖着地,站立时患肢难以负重着地。1d左右蹄间裂、蹄冠部发生急性炎性肿胀,皮肤开裂,溃疡,有恶臭味,此时跛行明显。肿胀可蔓延至系部、球节或掌、跖部,严重时侵害深部组织并发生化脓、坏死,排出黄红色恶臭浓汁。体温身高,食欲减退,反刍减弱。严重者可继发化脓性腱鞘炎、关节炎、骨坏死等,全身症状加重[3]。
1.3 治疗
首先清洗病灶、消毒处理,清除坏死部分。然后用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部,最后用青、链霉素均匀涂布到患处,然后绷带包扎后涂以松馏油,防止粪尿或污水污染。
1.4 预防措施
调节日粮中钙、磷比例;饲养员要搞好圈舍卫生,保持干燥,经常消毒,防止蹄伤;定期用5%硫酸铜进行药浴。
2 蹄叶炎
蹄叶炎病是指蹄壁真皮弥散性、无败性炎症,可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其特征是跛行、蹄过长等。
2.1 致病原因
本病多由变态反应所引起,或外伤和蹄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或多种因素共同引起。水泥或硬质地面也能引起蹄叶炎的发生。如果治疗不及时将带来大损失。
2.2 临床症状
急性者发病突然,喜卧不喜动,四肢伸直侧卧。站立时弓背,四肢内收或前肢前伸,头高抬,重心后移。驱赶时步态紧张、急促,步幅短小、跛行。有时前肢跪地,后肢收于腹下而卧。蹄温升高,肌肉震颤,叩诊蹄部有疼痛反应。蹄底角质发病初期无异常表现,2~3d后开始变软、发黄和呈蜡样,此时容易嵌入砂石。牛多为慢性蹄叶炎,表现走路谨慎,呈强拘步态,长期卧地,关节肿大,蹄角度变小系部及球节下沉,典型的 “拖鞋蹄”。
2.3 治疗
发现后及时治疗。去除病因,同时对症治疗,病初冷水浴蹄,每次1h,每天两次,连续3d,颈静脉放血2000ml或蹄头放血200ml。再用2%普鲁卡因15ml作掌、跖部神经封闭,同时静脉注射10%氯化钙和VC。对慢性蹄叶炎主要进行镇痛,浴蹄及修蹄、护蹄等措施。
2.4 预防
适当控制精料,充分运动,饲喂碘化盐,定期修蹄,防止胃肠炎、肺炎等疾病的发生,消除引发本病的诱因。
3 蹄冠炎
蹄冠炎,又称牛蹄癀症,是指蹄冠真皮及真皮下、蹄缘真皮及相邻皮肤的化脓性和坏疽性炎症。多因患部外伤感染、长期水浸、卫生状况差等所引起。
3.1 致病原因
蹄冠炎多因患部外伤感染、长期水浸、卫生状况差等引起。
3.2 临床症状
本病表现蹄冠肿胀呈圆枕性,局部发热,有痛感,蹄冠缘易发生剥离,严重跛行。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以后形成弄脓肿并自行破溃。此时症状消失,病情好转[4]。
3.3 治疗
局部剪毛、消毒,切除蹄冠缘剥离部分。双氧水冲洗后,绷带浸满10%樟脑酒精包扎。全身用抗菌消炎药。
3.4 预防措施
防止蹄冠外伤,有外伤及时处理。搞好圈舍卫生,保持地面干燥。
4 小结
培育一头优秀的种公牛非常不易,因一些疾病没能得到及时治疗造成生产困难,加强精细化饲养管理是保障种公牛正常生产的保障。蹄部健康又是种公牛正常采精生产的基础,尤其受到不可逆性损伤而淘汰,经济损失很大。
蹄子是种公牛的 “半条命”,所以维护种公牛的蹄部健康对种公牛站非常重要。要从根本上消除蹄病,要从源头上解决引发蹄病的病源和病因。科学合理配制日粮,保持微量元素摄入足量;其次是牛舍通风良好,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利于排水,地面一软质和硬质地面结合为主,能缓解蹄部压力;定期清扫圈舍、窝床清洁干燥卫生,防止牛蹄长期浸泡在粪尿污水中,防止病菌滋生;定期对牛蹄进行药浴和修理;定期防疫和消毒,灭杀病原菌,从根本上杜绝病原菌的扩散。通过对种公牛的蹄部进行定期保健,有效预防以上各种蹄病的发生,发病后能及时治愈,保持种公牛健康的肢蹄和良好的生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