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甲状腺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2018-01-20赵亚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5期
关键词:异丙酚腺瘤全麻

赵亚丽

甲状腺切除术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头颈部术式之一, 该术式分为全切除术和大部分切除术。主要适用于限于一侧叶的多发性甲状腺腺瘤, 占据一侧叶的巨大腺瘤或囊肿、使正常甲状腺组织结构不复存在, 较小孤立性结节、经病理证实为原位癌者。在麻醉方式选择上, 常有颈丛麻醉、全身麻醉(全麻)、局部麻醉(局麻)联合颈丛阻滞麻醉等麻醉路径。由于颈部手术需要患者长期保持头部过度仰伸的状态, 以往采用颈丛麻醉或局麻联合颈丛阻滞麻醉, 常易造成患者较为强烈的疼痛感或不适感, 使得该麻醉方式被逐渐淘汰, 更多患者更容易接受全麻的麻醉方式[1]。但全麻方式的选择也同样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如何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麻醉药物和麻醉路径, 是目前全麻术式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选取40例入院行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 通过比较分析法, 评价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的麻醉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需进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发结节性甲状腺肿18例, 单侧甲状腺腺瘤22例;男24例, 女16例;年龄36~58岁, 平均年龄(48.51±4.89)岁。利用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给予常规围手术方案, 包括禁食8 h以上, 常规护理和术前准备。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前30 min进行麻醉诱导(0.5 mg阿托品、0.1 g苯巴比妥钠注射), 在行气管插管前给予静脉注射0.08 mg/kg咪达唑仑、维库溴铵0.1 mg/kg、异丙酚2 mg/kg。待两组患者成功插管并完成麻醉诱导后, 对照组采用静脉泵注异丙酚为主酌情追加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法[异丙酚7 mg/(kg·h), 酌情给予瑞芬太尼0.1 mg维持麻醉]。观察组采用静脉泵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瑞芬太尼 0.1 μg/(kg·min), 异丙酚 7 mg/(kg·h)][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完成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后15 min心率, 同时观察是否存在躁动、咳嗽等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麻醉情况比较 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 (8.24±1.24)min, 清醒时间为 (11.55±3.42)min, 拔管后15 min心率为(86.4±6.9)次/min;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6.31±2.11)min, 清醒时间为(7.14±2.32)min, 拔管后15 min心率为(71.8±7.5)次/min;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后15 min心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术后发生拔管后躁动14例, 咳嗽13例(其中两者均发生12例),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15/20);观察组术后发生拔管后躁动5例, 咳嗽6例(其中两者均发生4例), 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35.0%(7/20)。观察组患者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甲状腺疾病外科就诊率明显提高, 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在甲状腺疾病中高居首位, 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可能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有关[3]。甲状腺切除术是目前甲状腺外科治疗中常选择的治疗方式, 主要适应证为局限在单侧叶的多发性甲状腺腺瘤、巨大腺瘤、囊肿, 较小孤立性结节或造成正常甲状腺组织结构不全的甲状腺疾病以及临床确诊为原位癌患者。对患者进行手术时, 由于患者常被迫选取颈部过度仰伸的体位, 加之在围手术期间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等负性心理情绪, 再者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对甲状腺组织的刺激, 易造成甲状腺素过度分泌, 出现交感神经兴奋, 甚至出现一过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既往在颈部手术中多选择颈丛阻滞麻醉等局麻方法, 但随着人们对手术治疗要求提高, 近年来多选择全麻下进行手术[4]。但全麻同样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如在麻醉师可以引起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 因此血压升高等应激反应[5]。如果麻醉效果不理想, 在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 能够造成出血、牵拉发应等并发症, 造成患者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一过性升高, 造成不同程度的气管牵拉性损伤的发生。

因此寻找一种麻醉效果佳、不良反应少的全麻路径, 是目前临床麻醉的理想目标。伴随临床医学专家对于手术中麻醉药物的不断分析与使用研究, 目前在甲状腺切除术的全麻过程中普遍选择瑞芬太尼、异丙酚等药物进行麻醉。瑞芬太尼化学名为4-(甲氧羰基)-4-[(1-氧丙基)苯氨基]-1-哌啶丙酸甲酯, 临床上主要用于全麻诱导和全麻中维持镇痛。瑞芬太尼为芬太尼类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在人体内可在1 min左右迅速达到血-脑平衡, 在组织和血液中被迅速水解,故有起效快, 但维持时间短的特点。由于瑞芬太尼的水解速度快, 所以能够使患者快速苏醒、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异丙酚是一种快速强效的全麻剂, 其临床特点是起效快, 持续时间短, 苏醒迅速而平稳, 不良反应少, 该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麻醉及重症患者镇静。异丙酚具有高亲脂性, 具有从血液到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组织快速分布的特点。有大量文献报道, 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的麻醉方式可在临床麻醉中使用[6-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对甲状腺切除者进行全麻, 术后患者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后15 min心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上均优于对照组的异丙酚为主酌情追加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法。说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优于单纯使用异丙酚为主的麻醉方案。

综上所述, 在对甲腺切除术患者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的全麻方式, 能在保证临床麻醉效果的基础上, 缩短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清醒时间, 有效避免拔管后心律失常发生,同时能够减少如躁动、咳嗽等不良发应事件的发生。证明该联合方案具有较好的使用安全性及应用价值, 建议在临床麻醉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异丙酚腺瘤全麻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麻在高危妊娠妇女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七氟醚、异丙酚的价值研究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异丙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