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司马光道不同,也相敬(下)
2018-01-20木匠
□木匠
前文我们已经讲了王安石和司马光,除在治国理念上有着很大的分歧,而在其他方面,其实是非常相像的两个人。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们争的是个什么呢?又怎么“道不同,也相敬”了?
三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的道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们一个是改革派,一个是保守派。王安石是改革派,为说明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社会形势。宋英宗时,王朝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川蜀农民起义之后,又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国家财政连年收不抵支,以致“百年之积,惟存空簿”。而与之相伴而行的是,官员的数量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就由原来的不到一万人增加到了两万四千人,这还不包括多到不知其数的已取得当官资格,但尚未入职的准官员,《宋史》在描述这一现象时,用了“一位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袭紫成林”十六个字。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枢密院是一个专门负责军政要事的部门,权力很大),责成他们“条列当世急务,以致太平”。随后,范仲淹等人上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主要有“限恩荫、严选官、厚农桑、减徭役、抑制土地兼并和改革过去取士只重诗赋、墨义,而轻策论、操行和贡举制度”等。稍后,司马光、苏辙、苏轼等人也都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下偷安,不为远谋,此最为国家之大患也。”范仲淹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使积弊已入的北宋王朝出现了一些中兴的气象,但还远远不够。
1067年年初,宋英宗驾崩,当时还不到20岁的宋神宗继位。宋神宗雄心勃勃,一心想当唐太宗,想要来次一扫王朝积弊的改革。但他毕竟还年轻,朝气有余而经验不足。朝中的很多元老、重臣,比如时任翰林学士的司马光,都劝他要遵循祖制,步子不可迈得过大。但年轻气盛的宋神宗看着满朝暮气沉沉的文武,仍决定起用了敢作敢为、锐意改革的王安石。1068年,王安石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研究变法。按说,王安石在与司马光成为同僚以后,两个在很多方面都很相近的人(这个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说过),应该步调一致才对。但是他们二人却在变法一事上,从来就没有取得过一致的意见,一直是争执不休,甚至在皇帝面前也是唇枪舌剑,各说各的道理。例如:在增加国家税收上,王安石主张开源、理财,使国库充盈,而司马光却认为王安石所谓的开源、理财就是盘剥百姓,应当节流。但最后,宋神宗还是倾向于了王安石的主张。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为宰相,主持变法事宜。其实,要说起来,这两个人的执政理念虽然不同,甚至对立,但都怀有一颗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之心。
四
王安石变法不久,即遭到许多人的反对,除司马光外,欧阳修、苏辙、苏轼等人也都觉得他的改革太过大刀阔斧了,甚至有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的后果,所以都站了出来,冒着被罢官,甚至掉头的风险,公开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还以朋友的身份,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劝王安石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可是,王安石变法决心已定,又有皇上的支持,根本就听不进去。司马光见说不服他,自己又无力改变大局,便选择了回避与退让。不仅辞去了官职,还离开了京城,来到洛阳,专心编纂《资治通鉴》,以示不问政事。
然而,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宋神宗死后,宋哲宗即位,由于哲宗才十岁,还不懂事,只好由高太后临朝执政。而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政的。高太后临朝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司马光召回京城,任命为宰相。司马光当上宰相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安石推行的新法都给废除了。这时,王安石也选择了避让,回到老家金陵,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什么时候,都有一些望风使舵的小人。有人为讨好司马光,就经常当着司马光的面抵毁王安石,并让司马光上表弹劾王安石。但是司马光却一口回绝了他们:“王安石鼓吹新法,并没有任何私心,我为什么要弹劾他?”而王安石在罢相后,听说其政敌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入狱,面临被砍头的危险时,也挺身而出,为其仗义执言:“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就连苏轼的许多亲朋好友都不敢为其说话,真可谓是高风亮节。还有,当时有个叫吕献可的人死了,他和司马光是同一阵营的,在王安石当政时,他就反对新法,曾上书神宗皇帝,称王安石“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外示朴野,而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而他却“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者,必斯人也”。神宗皇帝在看了他的奏章后大怒,本欲治其离间之罪,还是王安石帮他说了不少好话,才没把他抓起来,而只是将他贬到了邓州,做了知府。
司马光在为吕献可写墓志铭时,也曾提到新法害苦百姓。于是,就有人把这个墓志铭拓了去,拿给王安石看,本以为他看完后会发脾气。不料,他看了后,非但没有生气,还将拓本挂在墙上,逢人就说:“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1086年5月,王安石去世。噩耗传到司马光的耳中,他不仅深感哀痛,更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后来,朝廷就是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追赠了王安石为太傅,谥号“文”。5个月后,司马光也死了。哲宗不仅下旨追赠其为“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还和高太后一起,亲临了他的葬礼。综上所述,司马光与王安石其实是一对互为知音的好友,他们关于变法的争论,也都是出于为国为民的公心,是没有掺杂任何个人恩怨的君子之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