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8-01-19刘锋雷
刘锋雷
【内容摘要】现实生活涵盖了很多物理知识,正因如此也为物理教学生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初中物理教学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时还停留在浅层阶段,课堂教学浮于表面,以至于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所学物理知识,更无法发挥生活化教学原有作用。对此,需要初中物理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优化生活化教学,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此,本文则从新课导入联系生活、创设生活教学情境以及借助课外开展教学等分析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望给予物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化 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素质教育渗透,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和学生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初级阶段,然而由于物理知识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借助生活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就能将抽象物理知识转化为简而易懂的生活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物理教学质量。
一、新课导入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和学生现实生活有着紧密,因而物理教师应从新课导入时就选择联系生活,为学生营造出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处于熟悉的情境当中,学习知识内容也就有着越高的契合性,必然会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以“压强”一课为例,教师先让学生用手指按压圆珠笔的两端,目的在于感受两根手指的压力。之后再挑选两名学生上台表演钉钉子,分别给学生一个尖性钉子和钝性钉子,让学生感受不同性质钉子钉入到木桩中的感受。上述情境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常见现象,将其应用到新课导入中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提升物理教学现实性。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任何特殊才能,只是喜欢刨根问底罢了”,这句话充分体现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物理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以《光的折射》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例如:“有经验的渔民为何要在扑鱼时看鱼的下方进行叉鱼?”“筷子浸入水中为何看起来像断了?”“清澈的游泳池水底为何看起来较浅?”上述问题均会调动学生探究知识欲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引导理解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生活化开展的基础即课堂教学,正是课堂教学占据学生学习物理较大比例,对此物理教师可从多角度实施生活化教学,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备课阶段,该环节关系到整个物理课堂教学稳定与否以及是否能按照预期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从备课环节引入生活化教学,以《水的沸腾》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在家烧开水时的温度、现象等引入知识,让学生明白生活和物理知识有着紧密联系,使其能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再以《声音的传播介质》一课为例,如果学生在学习该章节时仅凭借教材文字内容或插图则很难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原因以及空气传播声音速度远远快于木头传播声音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挑选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中一名学生对着木质课桌说话,另一名学生则对着空气说话,让另一边学生对比听到声音先后順序,并以此判断空气传播声音速度快速木头传播声音的原理,这种清晰直观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能便于学生快速找到并理解教材内容知识点,更以饱满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借助课外开展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课后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给予高度重视。如果忽略课后巩固环节,即使课堂学习中掌握的再深刻,不经过练习操作或实践也只能空有理论,不利于形成综合物理素质。首先将初中物理课后作业生活化,解放学生传统物理思维的同时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水蒸气与水之间的关系”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运用烧开水的水壶开展水蒸气和水的转换实验,在此过程中得出水达到沸点后经加热蒸发可以形成水蒸气结论。与此同时水蒸气还可和冷空气碰撞后降温结成小水珠,最后演变为水,这种方式极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热情,教师也应紧抓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做好课后巩固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课内和课外相对接的学习思维,提高物理学习质量。
结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符合学生学习物理心理特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积极性。生活化教学将复杂抽象知识简易化,学生在探究知识时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同时推动物理学科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万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11):165-165.
[2] 刘升强.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 理科考试研究,2016,23(6):60-60.
[3] 刘杰. 浅谈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8):22-23.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