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梯训练法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2018-01-19侯雪
侯雪
【内容摘要】在21世纪的当下青年学生的学业日益繁重,体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发展和重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身体锻炼积极性不高。针对现在青年学生体育运动发展的现状以及体育运动训练方法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得出了其良好的价值。通过本文分析的软体训练法为学生的体育训练提供良好的支持,希望青年学生通过接触体育运动使得身心得到发展,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的学习。
【关键词】软体训练法 体育教学 实践效果
引言
软梯训练法是一种常见的体育训练方法,一般而言,又叫做灵敏梯和绳梯,这两种软梯有较大的不同,但是综合来看软梯的设计都较为轻巧、材质和结构简单,具有易携带的特质,在中学生体育锻炼中,软梯训练法能够很好的锻炼其协调能力、灵敏度以及耐力,国家体育训练总局早在20世纪末就将这种训练方法加以普及,迁移到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中是其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的创新发展。
一、软梯训练方法的应用
1.基础软梯训练的常用方法
软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其灵活性,使用正、侧向的小碎步做迁移练习,提高学生的肢体灵敏度,比如要求学生站在软梯的首个格子中,左脚先移动,右脚跟上左脚的步伐迅速移动到右边框外,保持循环一直做。在运动的过程中学生应当使用屈身前进、脚掌着地的方法进行训练。此外,还可使用双脚跳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站在软梯前面,然后双脚自然分开不要大于肩宽,同时要求学生用脚掌全力蹬地,快速地跳到下一个格子,双臂自然摆动配合下肢的动作,循环向前跳。学生做此动作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其动作以及与地面接触的时间长短,尽量保持其与地面较少时间接触。
2.使用游戏法进行软梯训练
游戏是中学体育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方法,利用游戏的形式能够使得学生更加有参与的欲望,提升教学训练效果。在实际训练时,首先要将学生按照人数进行区分,分为不同的队伍,每队由学生自由组织、探究。每队的两名学生分别用脚步以“Z”字形起跳到软梯的另一边,然后身体保持横向,移动向起点,与组员通过击掌或传递物品的方式为令完成游戏。教师对每个队伍的用时进行计算,以用时较短的组为获胜组。
二、软梯训练方法的实践效果
1.增强了学生的腿部、腰部力量
目前有较多的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软梯训练法对大肌群进行力量练习结合小肌肉群的辅助力量练习。在实际负重练习完成之后,安排相应的引导性练习和辅助性适应练习,保证肌肉力量得到锻炼的同时避免受到损伤,及时从高负荷运动中解脱出来,避免了学生很快投入到了正式比赛当中因为肌肉负荷的变化差异较大造成肌肉拉伤。综合来看,肌肉力量的训练结合软梯训练法提升了科学性,是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一些力量型体育项目。
2.具有针对性,练习内容固定化
大多数中学学校目前已经有相对经验较丰富的体育教学老师,擅长教授不同科目的老师彼此配合,照本宣科的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完全与学生对实际运动项目的需求和方法脱节,这也逐渐成为了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中结合软梯训练法营造针对性氛围,固定练习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软梯训练法对于熟悉其他运动形式而言,减轻了贸然接受其他体育运动时的压力或者忍受能力,通过软梯训练法的训练,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也逐渐提高,有助于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3.缺乏训练后的放松练习
由于软梯训练法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形式,学生在训练中肌肉负荷变化较大,其力量的运用是高强度的,因而在结束训练项目之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放松练习,以保证肌肉得到放松,同时减轻因高强度发力给身体各器官带来的压力。可以明确的说是训练后的放松练习极为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经过训练后往往不重视放松练习,或者只是持敷衍的态度随便应付,这不仅对于身体健康不利,同时还容易造成运动后遗症。教师在组织训练时要格外注意安排放松练习,避免使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下,在一定时间的运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肌肉拉伸训练或团队活动,帮助学生尽快放松身体与心情,达到训练的预期效果,提升学生的训练成绩。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视,软梯训练法逐渐在中学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软梯训练法与游戏的完美结合提高了中学生完成体育教学的积极性。软梯训练法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相比,对于中学生综合体育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将此方法不断推广,加以研究和实际应用,助力中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学海. 軟梯训练法对排球移动传垫球技术及专项素质影响实验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17,38(06):78-81.
[2] 陈超秀. 软梯训练法对羽毛球专项学生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16.
[3] 吴航. 浅谈软梯训练法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339.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京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