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农商公报》看湖北国民经济发展

2018-01-19齐锡宁

南方企业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公报矿业农商

齐锡宁

摘 要:1911年后,中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商公报》对湖北省国民经济发展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记载。通过记载可知,湖北省在辛亥革命后尽力通过多种手段恢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但是,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等问题。汉冶萍公司脱颖而出,成为这一时期湖北工业企业的翘楚。为发展矿业,湖北官办企业直接参与矿业开发中。中小型企业受各种因素影响,发展不畅。农林试验场、防水保安林的设置对湖北农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商公报》;1914-1917年;湖北;农林工商

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农商公报》出版于1914~1926年间,由农商部编辑处编辑、出版发行,是了解同时期中国农业、工业、商业重要文献。据初步统计,《农商公报》在1914~1917年间,刊载与湖北相关的新闻、训令、指令,布告等110篇,内容包括农商经费、采矿、人事任免、公司注册等内容。笔者选择民国建立后较短一个时间段对湖北省国民经济代表产业进行考察,对理解民国建立对社会的影响有代表性和积极意义。本文以《农商公报》材料为支撑,拟对1914~1917年间湖北省农工商业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对发展结果给予客观评价。

1914~1917年间湖北省林业、农业的发展

湖北是林业大省,林业资源丰富。但由于开发森林资源耗费巨大,且获利缓慢,私人企业少有涉足。1917年,湖北省实业科制定四大开发方针,选定宜都、勋西、安陆等县,建立林业实验场,订立章程,令各县实地勘察、绘图上报,费用在实业公款内列支。同时,因建设耗资庞大,故暂时挪用各县积谷公款作为林场建设费用。其时,湖北省政府已经对水土保持的意义有一定深入理解,并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有了深刻的体会。1915年4、5月间,湖北省颁布了《防水保安林简明办法》,明确责任,将沿江二里内划为保护林区,沿江(河)堤种植杨柳,经费由各县知事与绅董筹集。凡非法挖掘沿堤林木,或剥去树皮将被追究刑事责任。[1]

办理防水保安林、林业实验场等工程需要征地,征地过程中民众并非完全支持。1917年4月间,武昌县垦户夏祥典等人以经办人收受贿赂、蒙蔽财政部等由请求缓征。农商部咨湖北省政府,该地原属政府所有,当时仅供其租佃,且这些垦户提出的缓征理由闪烁其词,无法查考,令该县再次恳切地劝导这些垦户交地。[2]

湖北农业发达。清季民初,湖北省建立了一些农林试验场进行农业科学研究。湖北建有“湖南农事第二试验场”,该场物产丰富,年收入颇丰,计约11000余元,足可抵人工、物料开支。当时有来自蔡甸的向姓实业家以每年3000元租金承租,手续已办好。[3]但承包出去后,也產生了一些问题。据魏邦珍给农商部报告称,当初于农业学堂左侧及南湖辟地建立实验场,花费巨大。但现在树木苗木损失一半,农产品种子也均被出售。为此,农商部于1916年10月咨湖北省政府,认为将实验场转包于商人失去了设场本意,令立刻收回并委员办理。[4]除了普通农作物外,湖北也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茶叶就是其中发展较好的一个。湖北素为重要产茶区。因清季泥守成规,发展不大,于是逐渐进行改良。据1915年统计,咸宁马桥铺、通山杨芳林、蒲圻羊楼峒、崇阳大小沙坪、阳新、宜都、通城、长阳、鹤峰等县均推陈出新,研究种植,产出茶叶质量较往昔相比为高。[5]

1914~1917年间湖北省工业、矿业的发展

湖北省工业发达,各种规模工厂林立。其中具有较大规模的有汉阳铁厂。该厂拥有多台大型工业设备,四台冶铁炉,冶钢炉有250吨水压混合器、6座马尔打(音译)灶,每台马尔打灶运用20件30吨的机器,还有一台铁轨制造机,制造铁轨、铁板。各种机器规模巨大,产量颇丰,仍供不应求。为提高生产效率,汉阳铁厂于黄石港下岸建筑新铁厂,放置机炉3座,就地冶炼。[6]还有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设立的造纸厂、大工厂、毡昵厂、针丁厂等。辛亥革命后,造纸厂停工。1913年复工,由胡慎鳌经理。未及一年,因亏空大再次停工。招商引资后由马稚庵接办,其将该厂抵押,以抵亏欠的租金。截至1915年,该厂仍然停工。大工厂,原位于汉阳兰陵街。辛亥革命后,经办人数次更替,持续亏损。毡昵厂在辛亥革命后变更经理人,改进生产技术,1915年时生产良好,产品销路很广。针丁厂在辛亥革命中,受战火波及,损失惨重,已经数年无法经营,渐无声息。[7]

规模稍小的工厂亦在不少。汉阳赫山造砖厂以制造红砖红瓦青砖青瓦为主,年造红砖1600万块、红瓦24万块、青砖480万块,青瓦168万块,净利润33000串文。楚兴公司的纺织厂在湖北省较有名气,至1915年,所获“成绩”比之前官办及官商合办更为卓著。因为楚兴公司的生产机械较为不合适,所以产品销路不广。另有汉口商人李紫云等人以资本200万组建新的纺织公司,即将开业。[8]

湖北矿产丰隆,武昌、阳新、嘉鱼、蒲圻、黄安、广济、宜都等县七十余地都有良好矿藏。矿物种类多,煤矿、铜矿、铅矿、银矿尤为质优。1915年时,湖北省准备挪用官钱局资金用于开矿,俟盈利则将利润划归官钱局,用于纸币发行准备金。[9]1916年,官矿署督办高松如制定矿业发展方针三条。第一是收购民众私有矿产但无力开采者;第二,在大冶、阳新、施南设立化验所;第三,聘请矿业人才。[10]1917年,湖北官矿署开办大冶象鼻山铁矿,并通过交涉,将该山从汉冶萍公司转归政府所有。先期安置熔铁炉一座 ,进行试验性熔冶。炼铁需要焦煤,湖北省煤炭资源丰富但是适用于炼铁则不多,故准备从河北省磁县鼓山一带采购煤炭。存在的问题是缺少资金,官矿署督办高松如计划从“钱局”挪用,但该局也有亏空,开办铁矿及其配套设施需200余万元,该局难以负担。虽然困难,但高松如认为,开矿关系湖北全省命脉,能争取到多少资金就争取多少,务必开办。此一时期,民众也自发开办矿场。《农商公报》1917年第4卷第1册,转载了《工商日报》关于蒲圻县属白纯团水栗凸煤矿请求开办煤矿后,政府的核准经过。先是矿主陈石皓将矿区图及履历保结送至省厅、厅长亲自审核后,令蒲圻县知事调查矿区是否有违碍行为,是否与其他个人或单位有纠纷,令夏口知事调查,该矿主存于咸丰钱庄一万元钱之事是否属实。核查后,向省厅汇报。这一过程比较简约,没有过于烦冗。

1914~1917年间湖北省商业的发展

1912年后,湖北各项社会经济事业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原先官办、官商合办的企业转为商办。也有商办企业转为官办。川汉铁路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民国建立后,川汉铁路被交通部接管。交通部行文农商部,请求将前川汉铁路公司章程、规则、契约等文件宣布无效。农商部认为“川汉铁路公司曾经前清奏准开办,今既将四川川汉铁路收归国有,所有从前核准之各项规则等件自应失其效力,此项商办公司名义亦应取消”,咨四川、湖北二省巡按使,请他们遵照执行。

这一时期民办企业也陆续成立。企业涉及车业、造纸、面粉生产、轮船、肥皂、“洋烛”等。新立公司以矿业类为最多。虽然民间成立公司数量较多,但此时受外国货物较大规模入口影响,商业发展情况一般。据1916年时人观察:“汉口市面近来大为困难,出口土货稀少,入口洋货则莫不增高价值,以致销场疲滞。业此者亦大受亏。”

结语

湖北省在辛亥革命后尽快恢复工业生产,除少数受战火波及损毁严重无法复原外,大部分均能维持生产。但是经营不易、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落后成为发展工业的拦路虎。汉冶萍公司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资金雄厚、产品质量高等因素仍然有较好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湖北工业企业翘楚。湖北省政府以官办企业直接参与进矿业开发中,为促进全省矿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小型企业发展较速,以矿业企业为主。但有部分其他类别企业受外国货物入口及出口货物减少影响,或仅能勉力维持,发展不畅。农业、林业在这几年中发展较好。湖北成立农林试验场、设置防水保安林,加大对农业、林业科学的研究力度,鼓励民众开发森林资源。尤其是湖北省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有了清晰明确科学的认识,从法律上确定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开启了湖北省防洪工作的新局面。湖北省在民国建立初年,农业、林业、工业、矿业,商业的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受先天及后天因素的制约,发展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对1920年代后湖北国民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历史系)

【参考文献】

[1]选载近闻湖北防水保安林之创办[M].农商公报,1915.

[2]咨湖北省长林场收地事宜请饬武昌县知事剀切晓谕该垦户等迅即缴地由[M].农商公报,1917.

[3]湖北之工业[M].农商公报,1915.

[4]咨湖北省長据魏邦珍等呈请收回湖北农事试验场请查核办理由[M].农商公报,1916.

[5]湖北茶叶之进步[M].农商公报,1915.

[6]近闻湖北实业前途之曙光[M].农商公报,1915.

[7]湖北实业局厂之今昔观[M].农商公报,1915.

[8]湖北之工业[M].农商公报,1915.

[9]湖北矿业之大计畫[M].农商公报,1915.

[10]湖北官矿之扩充[M].农商公报,1916.

猜你喜欢

公报矿业农商
矿业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县域金融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图解
倾情农商银行
电商助力“扶贫果”出嫁节日市场
特朗普表示美国不支持G7 公报
兴文农商银行获团省委表彰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
南桐矿业杯 国庆60周年国企风采摄影大赛作品展